信佛人李元松老師

登四獸山九五峰.懷念上師 淨日(程日晟)發佈日期2004/12/30


        有一座在我心裡的高山,令人嚮往登臨,不知道在那巍峨峰頂上是什麼景象。目前只能就近登四獸山或九五峰時,在較高的位置、以不同的觀點,揣摩一下獨坐妙高峰的心境。就像在我心裡的大善知識,他是現代禪的創始者,也是現代禪的終結者,他已往生,我已無緣親炙受教學習,只有在他所建設的象山社區,親近他的弟子時,薰習他的教誨,感受他的遺風。

        十多年前第一次登臨象山時,對象山的崖壁、巨石……等,留下深刻印象。覺得要是能居住這豐富迷人的郊山旁,那一定是很大福氣。那個時候的象山,有一些現代禪法語懸掛在山徑旁,每一句法語都令我耳目一新,撼動內心深處。

        後來,由於長輩阿姨的因緣,得以接觸現代禪。在我的認知裡,親族長輩中思想最前衛、為人處事最圓熟的應屬這位長輩阿姨了,因此對於她所信服的大善知識,我開始覺得好奇。隨後,我成為現代禪護法委員,親近當時的傳法老師,他們在善待眷屬及照顧同修方面,都受到大善知識的認可與加持。如果說當時第一次聽聞傳法老師共修說法的感動,像是第一次在象山六巨石上遠眺台北市的喜悅,那麼第一次親近大善知識,則或許可以暫時比擬為第一次登臨九五峰時的震撼,不僅可以眺望台北市,還可以博覽群山,讓人視界開闊,心胸舒暢。

        我雖不曾了解其他宗派的微妙法要,也不曾深入現代禪教理,但是就很自然地覺得大善知識以理性科學的經驗主義,所展現的一些法語,令我深深感動。就像四獸山的花崗石板階梯,風和日麗時登山,賞心悅目,陰天下雨時登山,不怕山徑濕滑,暮色月夜登山,安全有依靠。

        如果說大善知識的道或法是九五峰四獸山,那麼學習接觸的方法就像登山口,有的人是走花崗石板階梯步道,直接成為入門弟子;有的人是從不為人知的山徑進入,間接地自書本、錄音帶或轉述的途徑,私淑的方式聞法聞道。

        大善知識有感而發或徹悟的法語,如江水滔滔,有些法語發人深省,就像四獸山中林立道教及佛教的寺廟,安慰很多有緣人的心靈,指引有緣人突破階段性的困境,或者是很多有緣人畢生奉行的法寶。

        大善知識是一個經驗主義、實證的宗教家,他所體悟內容應該大如四獸山的山峰地貌,小如四獸山上的草木土石,卻僅能以身教或言教成一條條可通行的步道,並以口述或立書成一座座名園,讓有緣人或慕名者得以親近薰習或了解。

        每次走登山步道,都有不同的感受,即使最熟悉的象山自然步道,也都會有新的感動;每次探索一條新的步道時,又常會發現另一條新的步道,可以說是處處充滿新鮮與驚奇,就像大善知識的法語、錄音、叢書以及傳頌的事蹟,第一次聽聞也好,第十次複習也好,都有不同程度的體會與感想,正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四獸山一帶蘊藏豐富的煤層,清光緒年間便已開採,以「松山碳」聞名。直到民國八十年左右才完全停止運作。台北市有煤礦坑!而且就在四獸山,真是令人驚奇。大善知識所散發出來的光和熱,像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寶藏,他所創立的現代禪也許像松山煤礦坑,現在雖然封坑不再採礦,不過它已開採出土的礦藏,就足以照亮漫長黑夜,讓很多人畢生受用。

        從四獸山登九五峰除了步道之外,還有四條峭壁攀岩的路線,可以讓人登山時真正體會到「爬」山。攀岩時,一定要膽大心細,拉緊繩索,踩到穩固的落腳點,才能有驚無險地攀爬峭壁,否則將魂斷山崖,因此攸關生死之際,攀爬者無不全神貫注,當下特別能感受到大善知識的法語: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生命難免會遭逢困頓,猶如置身懸崖峭壁,大善知識所開示的法,就像垂降的繩索,讓人絕處逢生。

        親近大善知識的弟子,大部份的人是為了明心見性,因大善知識的真知卓見感動而來,有的是為了解決夫妻相處、子女教養、婆媳問題、同事關係、工作態度、投資理財等生活問題。就像來四獸山或九五峰的登山客,有不同的登山動機。對於弟子的種種問題,大善知識主張在履行責任義務中邁向解脫,他從生活經驗及人的通性來解決弟子問題,引導弟子成為快樂聰明有品的現代人。

        大善知識主導的現代禪修行團體,人人都是當然的義工,個個爭相當義工,因為當義工時,藉事煉心,起心動念,自然而然地暴露自己的缺點,因此經常能得到大善知識最即時的教誨。

        聽說大善知識也愛好登山,曾主張(大意是):一日不動,一日不食。有時會夜登象山,有時會偕弟子同行,時間不定,隨行之人不同。因此同修也喜歡經常登山,幸運的話可以在山中得遇大善知識,公認為是幸福快樂的事。

        山中有很多奇人異事。大善知識是佛教界的奇葩,他博覽群經,超強思辯能力,千百次的悟道,豪情萬丈,猶如山中最令人驚奇的人,有緣相遇或聽聞其事蹟的人,無不對他印象深刻並讚歎不已。

        我多次帶女兒登山,深深感到照顧子女要具足細心及耐心,不過那是一種甜蜜的負擔,出自於天性。大善知識照顧弟子悲心相較於父母之於子女的天性,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他的往生,大多數的弟子如喪考妣。

        大善知識建設象山社區,協助弟子購屋或租屋、室內空間規畫、裝潢施工、傢俱選用擺設、壁飾選材吊掛,每一個由大善知識所精心設計施工的住家,以最經濟的花費,有鬼斧神工的驚奇,也有畫龍點睛的巧妙;有居家的溫馨舒適,也有五星級飯店的豪華美觀;家人住得和諧,接待賓客也能從容有尊嚴。大善知識安頓弟子最基本的家居生活,讓弟子可以無後顧之憂,就比較有時間、有心情親近善知識。就像最近登象山,發現有幾處讓人有五星級感受的廁所,解決很多人內急的後顧之憂,有助於更多人樂於經常上山。

        四獸山由東至西依序為虎豹獅象,虎山和象山的範圍規模較寬廣,步道名園較多,登山客近悅遠來,但是很少人談到登豹山或獅山。綺麗的豹山及獅山目前暫時無法親近,但是一股新生的活力正在醞釀中。就像大善知識在扞捶弟子的劣根性時,有時不得不採取特殊的方法,例如「默摒」──短暫禁止弟子不得親近教團,不得與同修交談連絡。默摒對急於修行的躁進弟子而言,如晴天霹靂,也像當頭棒喝,被默摒者被迫自我反省,調整修正心態,當解除默摒禁令時,通常會有脫胎換骨般的進展。

        大善知識建設象山修行社區,兼顧同修弟子的休閒育樂,設立活動中心,配備有最現代化的KTV及網咖,鼓勵同修在吃喝玩樂中,提昇修行的品質。也給教團子女在安全無虞的環境中,享受跟市面上網咖店相同的刺激和樂趣。KTV及網咖之於現代禪的修行,表面上好像有些矛盾,就像目前北二高信義支線的隧道和高架橋之於寧靜的四獸山,在現代的洪流裡是無法拒絕的產物。與其逃避,不如正視它的存在,了解它正面及負面的影響,趨吉避凶,在修行或登山的步道上,和它們愉快地和平共存。

        美麗的四獸山有公墓,也有亂葬的墳墓,讓人有些錯愕。一般人都怕死,避諱說到與死有關的話題,但是並不會因此而不死。大善知識認為每個人隨時都可能會死,所謂「今日脫下鞋和襪,明日不知穿不穿」,鼓勵同修弟子平日有機會的話,可以多參訪急診室、殯儀館或者墳墓,親身感受無常的降臨,揣摩生命的終極。

        大善知識曾經表示,一般人出外旅行時,事先都會準備所需要的行李;死,就好像到很遠的地方去旅行,難道不需要準備?多體會、有準備,無常若到,可以無憾。正視死亡,心存死亡,讓人智慧增長。

        大善知識曾告誡同修弟子,對於能親近教團學習,要心存感恩,特別是家人的體諒護持,因此要懷抱敬重菩薩的心,善待眷屬。否則光憑個人的求道出離心,缺少福報因緣,就像一心要登山,如果沒有登山步道,如果雜務纏身,又怎能順利無罣礙地登山呢?

        登山時,我喜歡確認自己身在何處,除了可以明白所處的方位高程之外,更重要的有一種安全感的滿足,對於來時路可以清楚回顧,對於前方的路,要經過那些景點,要花多少時間,多了一些心理準備及估計的把握。就像在修行的路上,弟子非常倚賴大善知識的認可,平時以大善知識曾經指導過的教誨,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如此才不會悖離或誤入歧途,從這個角度而言,大善知識就像地圖,讓弟子清楚自己的道次第。

        大善知識曾經開示,修行的路上,是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後能改就改,不能改的就暫時擱著,因為有時候改掉一個缺點,可能會犧牲掉三個優點,就像登山時如果要避免流汗喘氣,又如何能收到運動健身的好處呢?

        登山之流汗喘氣,第一次登山的人會如此,很少登山的人會如此,經常登山的人也會如此,所不同的是經常登山的人,流過汗、喘過氣,就雲淡風輕,沒有其它感覺,但是很少登山的人,可能當下會有累死人的感覺,下山時兩腳無力抖動,回家之後,腳酸持續兩三天。大善知識的經驗主義,指導弟子藉事煉心,多設身處地去觀想,無非就像經常登山一樣還是會流汗氣喘,臨事時可能還是一樣會緊張,但不致於手足無措,事過境遷之後,又能談笑風生,若無其事。

        每次從莊敬路回象山社區,映入眼簾的是象山及九五峰,就知道溫暖舒適的家近了,這個家是在大善知識不遺餘力照顧弟子的遺風之下,由一群同修協助建立的,想起十多年前初登象山時,一絲薄薄的願望,竟然能夠如願,真像一場夢,讓人感到滿滿的幸福。頂禮大善知識。

        我沒有參與四獸山南港山步道名園的規劃建設,只是坐享其成,走馬看花地欣賞沿途景觀,雖然探索山中步道好多回,不過並未減少我繼續登山探索的興緻,對迷人之四獸山九五峰的了解,應該只是九牛一毛。我從未正式拜在大善知識門下,只是厚顏地接受無微的照顧,雖然對大善知識的言行風範,有一些認識,不過應該只是冰山的一角。

        每次登四獸山或九五峰,我就想起心中的高山,並且懷念大善知識,也就是我心中的上師──淨嵩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