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人李元松老師

二○○三年淨土九講:現代禪普傳的淨土心法(編輯中)發佈日期2014/11/07

二○○三年淨土九講:現代禪普傳的淨土心法
 

弟子禪心敬述

一、前言  

        李元松老師在一九九八年,以他此前十年為自己的著作所寫的三十三篇「自序」為主體,集成《建立大乘佛教新宗派的心路──現代禪序文集》一書。在這本《序文集》的〈序〉中,李老師一開頭就說:  

曾對一些學禪的同修說:「如果我不在時,你們也可以將我所有的著作(含未出版的文集)一把火燒了。」至於為什麼呢?且留任佛法同好聯想及解釋。

        兩年後,李老師在《禪的傳習》的自序中提到:

本來,在出版《建立大乘佛教新宗派的心路》,那時候以為此後應不會再出書了。因為該說的都說了,而不能說的,自然應堅守古德「不說破」的原則;同時也沒有必要為出書而出書,將佛法當作工藝坊的複製品。不過,一九九九年底,現代禪設立了「佛教現代禪網站」……就這樣,再度集成了《古仙人道》和《禪的傳習》這兩本書。

        禪者說:「可以把自己所有寫過的、講過的,全部一把火燒掉」,應當如何「聯想與解釋」,其實並不難。因為貶低言說與文字的價值,本來就是禪者的風格。對於自己著作的價值,李老師向來的態度就是如此,如一九八八年出版第一本著作《與現代人論現代禪》時,在序文中就說:「這本小冊子所收錄的文字,是筆者……隨緣杜撰的講義。在此必須特別聲明:『禪』-無疑無惑、自在無礙的生活經驗,是不可說──無法以言語、文字讓人親切的明白。」一九九八年認為「此後應不會再出書了」,而收集出道以來總共十年寫的序文,說:「可以把這些全部燒了」,這背後的意思,無須另作「聯想及解釋」。因為他在這篇《序文集》〈序〉中,還是以一貫的口氣說:「這些印在紙上的佛法、發為聲音的般若,沒有一句不是真理的『影像』而已。」又引述故事說:「北宋雪竇禪師將臨終時,門人敦請禪師留下遺偈,禪師卻道:『我一生就是話說得太多了!』不久安詳而逝。」所以,李老師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釋迦慈悲眉拖地,千聖不識達摩機。」禪者的高峻有如此者。  

        寫《序文集.序》的五年後,李老師在二○○三年五月到七月,以SARS流行為因緣,在病中,為象山社區的弟子講了以念佛往生淨土為主題的九堂課。這時,李老師又提到了《序文集.序》當中所說的:

北宋.雪竇禪師將臨終時,門人敦請禪師留下遺偈。禪師卻道:「我一生就是話太多了!」在《序文集》〈序〉,上師說:「如果我不在時,你們也可以將我所有的著作(含未出版的文集)一把火燒了。」上師今天補充說,只要留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十幾年前,在《現代人如何學禪》之〈皈依彌陀〉及《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上師就談到彌陀。我們現在是真正的現代妙好人、念佛而安心的人,只是現代化。(第七課,第三十三頁。以下用略號:七:三十三)

        這時候,禪者的高峻轉變而為信佛人的婆心,臨終交待後人不要忘了念佛。

        廣欽老和尚是台灣佛教界咸信為證悟得果的禪者,但老和尚也經常勸人念佛。李老師曾經對老和尚一段廣為人知的「臨終遺偈」表達過他的想法:

廣欽老和尚,我認為是他是修行已到家的佛門龍象,唯傳聞他臨終的最後一句話是:「無來也無去,無啥代誌。」其實是他圓寂之後,他的徒眾所編造的軼聞佳話。依老人家的境界和平日的宗風,臨終時稍有力氣的話,應該會說:「大家要多念佛哦!」這一類平常話才是。(《語錄》六二二條)

        筆者認為,李老師在這裡所談的,與其說是考究廣欽老和尚臨終遺偈的真實性,不如說是他對於一個勸人念佛的禪者臨終時,「若有所說,會如何說」的一個看法。李老師藉著廣欽老和尚的故事,彷彿也談到了他自己臨終時,如果還有氣力的話,可能會對弟子作如何的交代。

        二○○三年五到七月,李老師藉SARS疫情流行的因緣,為象山社區的弟子講「淨土九堂課」,勸諭弟子唯行念佛。據禪音師在《李元松老師紀念文集》的記述,講完課後「上師的身體狀況驟然而下」(二五五頁),直至十二月往生。因此,可以說,這「淨土九堂課」真是李老師臨終前,以僅剩下的一點氣力,對弟子所作的最後交代:「大家要多念佛哦!」的實錄。

「淨土九堂課」除了這一意義外,在《李元松老師紀念文集》中可以看到,幾位同修對於往事的回憶,都提到李老師講「淨土九堂課」時,曾經一再表示這是李老師所傳「最深最後的法」、強調這「一定是了義教」。如華敏慧師姐的回憶文說:

病中,為弟子連上九堂淨土課程。……傳淨土法門的二個月中,上師時時審視弟子是否相應安心,並數度聽上師說,最高口訣已經普傳。念佛是最普門,也是最老辣的,時機緊迫,要先傳最深最後的法,以防萬一。(紀念文集,二一五-六頁)

        禪音師的回憶文說:

上師全力指導弟子淨土法門時,我曾因不相應而讓上師憂心。上師說我忽略了這一次SARS,上師對於教導大眾的迫切感。在此之際,上師怎麼能教導大家方便法呢?一定是了義教!(紀念文集,二五四-五頁)

        事實上,這樣的叮嚀在當時留下來的筆記講錄《二○○三年上師開示淨土課程》中也一再的講到。如第七課說:

你們能否感到:上師是將你們的生死大事當成是上師的生死大事?因為這是要揹因果的。你們不解脫,上師是要揹因果的。上師不能辜負你們,不能擔誤你們的道業。所以上師是傾囊相授──活著的時候體得涅槃,死時往生淨土──這是上師悲切的心願。(七:三十四)

        在最後的第九課,李老師甚至以他與自己的女兒(法名明馨)談到自己生命的終結作為談法的開頭。李老師說:

上師病了兩天,可是還是關心你們的道業。昨天上師身體不舒服,差一點休克。明馨來看上師,上師問她說:「如果上師圓寂了,妳會怎麼辦?」明馨說,她會很難過,會哭。上師告訴她要慢慢學習勇敢,不要難過。而且如果上師真的圓寂了,應該為上師感到慶幸。因為上師先走了,表示上師先輕鬆了,先往生彌陀淨土了。(九:四十三)

        從這些內容都可以看出,李老師是把這一次講授的淨土法門,視為離開塵世前,對弟子眾直暢本本懷、傾囊相授的最後的教導。因此,在認識李老師的淨土思想與實踐時,應該正視這一部最後傳法實錄的重要性。它是現代禪的了義教與決定說,也是李老師對弟子最終的遺教。  

二、關於《二○○三年上師開示淨土課程》  

         現代禪淨土念佛會內部出版的《二○○三年上師開示淨土課程》,是我們在二○○六年初成立小共修會,發願整理李老師的淨土教示,並依之過念佛的生活後,擁有的三部內部出版的講義中的第一部。在三部講義中,《這輩子最幸福的事》與《密二會淨土法門》都是由錄音帶整理出的逐字稿,但這部講義則不同,是由華敏慧師姐,在多位同修的協助提供下,集會數本同修的筆記,抄錄整理出來,在二○○六年三月三十一日影印出版。又,據當時教團的行政日誌,有將《淨土九講》的講義整理成文字的記錄,可見當時已有初步的定稿。

        《二○○三年上師開示淨土課程》共九堂課。第一課講於二○○三年五月十八日,第九課二○○三年七月八日。 

        每一課的長短不一。有時講一次是一課(一、五、六、八、九),有時同一天不同的場合講的合為一課(三),有時連續二天講的合為一課(二、四),有時合數日所講為一課(七)。

        講課的場合,有的是在中觀書院,有時在基金會,對大眾講課;有時是與少數弟子爬山或小聚時所說,事後由隨行的弟子向大眾轉述。這種形式多樣的授課方式,是現代禪教團到象山社區聚居以後的常態。


三、直暢本懷談淨土 

         李老師生前的著述講授,無疑是以禪為主、為多,淨土宗的論述相對較少、較零散。但是李老師在文字中表達歸依彌陀的起始點,早在從創立「現代禪教團」三年後的一九九二年三月,於《現代禪雜誌》發表〈皈依彌陀〉一文就開始了,然後一九九三年有開始專門講淨土的系列課程《這輩子最幸福的事》錄音帶等等。到二○○三年,李老師在講授其最後的教導時,顯然有意的一再回溯自己過去推崇淨土的經過,強調十幾年來的一貫性。

        如第二課:「上師說『皈依彌陀』,十幾年來始終如一,從來沒變過。」第六課:「十幾年來,上師一直教大家念佛。」第七課:「十幾年前,在《現代人如何學禪》之〈皈依彌陀〉及《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上師就談到彌陀。我們現在是真正的現代妙好人、念佛而安心的人,只是現代化。」又說:「上師十幾年來引導弟子對淨土產生信心,並與弟子相約在淨土相見。」從這些話中,我們看到李老師不但一再強調自己的淨土觀十幾年來的一貫性,甚至有「經過十幾年的引導,現在終於可以對你們談淨土」的意思。

        因此,在《二○○三年上師開示淨土課程》中,可以看到李老師有時會引述過去說過的關於念佛的開示,或者要大家去看某幾篇談淨土思想的文章,等於是對自己過去的淨土教說的再說明與再肯定。如第七課說:

「『深感五蘊苦、空、無常、無我;然而,與其無聊,等待死亡來臨,不如快樂生活,往生彌陀淨土。』雖然是我教導初學的一句話,可是有誰知道呢?其實也是我的最深義。」(按:出自二○○○年《古仙人道》九十九頁。)
「儘管我沒辦法證明法界中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可是在我的意念中,業報不失的信仰已融為生命中的一部份。對於『念佛是不是可以往生?』平心的說,這世上有誰知道呢?但是我自己還是想到就會念佛,並且也經常勸人念佛。」(按:出自一九九八年《阿含.般若.禪.密.淨土──論佛教的根本思想與修證原理》一○四頁)
這些都是決定說!……
古今中外有誰否定淨土?於印度、中國,大家都是肯定的。鳩摩羅什、玄奘都有翻譯淨土經典,世親菩薩、智者大師也是(有淨土方面的著作)。如果這些是假的,豈能編入大藏經?如果淨土要倒,會從本部先倒,從佛、彌陀先倒,接下來還有龍樹、世親菩薩。(如果你們不信淨土,)你們難道會有上師的智慧嗎?上師會比古代的祖師有智慧嗎?能傳你們淨土法門,上師很歡喜。(七:三十二-三)

        這一段文字可以注意的幾點,一是李老師肯定自己過去所說的是「決定說」,二是李老師明確指出當時是在歡喜而欣慰地對弟子「傳淨土法門」。

        現代禪早期的教法是「以禪為主,以淨為輔」的。到二○○三年講淨土教時,李老師則清楚地表達「以淨土念佛為主」的意思。甚至說出「不要現代禪都沒有關係」的話。譬如第五課,李老師表示,面對SARS這樣的因緣,使他不再把重點放在教弟子悟道解脫的「禪」,而要把重點放在念佛往生:

這一次SARS讓上師蠻大的改變,讓上師感到不能把重點放在教你們要悟道解脫。對某些人來說,悟道解脫是單純,但對絕大部份人是不容易的。但是SARS,人隨時會面臨死亡。臨終,人要靠什麼?這讓上師生起捨不得的心。以前上師覺得修行可以慢慢來,但現在每個人都要有保命符。萬一道業未成,臨終時要好好念佛。SARS它不是萬一,而是隨時會來到現前。所以上師才覺得不能有太多外緣,戰線不能拉長;教你們與上師一樣,好好念佛、皈依佛,安心念佛、皈依佛。有疑惑,往生淨土;沒有疑惑,往生淨土。只是活著的時候不同。(五:二十二)

        第八課又說:

SARS讓上師發現,上師對弟子有責任。上師是活的人,沒有包袱。到今天,不要現代禪都沒有關係的。(八:三十九)

        在第八課「不要現代禪都沒有關係」這段話之前,李老師談到的是,因SARS而潛修,其目的除了:一是為了「專心教弟子」之外,第二是為了「可以如脫韁之野馬,直暢本懷。」而妨礙其直暢本懷的,正是現代禪過去的教理哲學風格。他說:「這麼多年,現代禪的教理哲學風格已經建立。若(不潛修,而)還在佛教界談,談的一定要符合以前的看法。為了架構那樣的哲學,必須犧牲本懷,或者說延後本懷。因為本懷太快,會亂了那個架構,否則『現代禪』就要變成『現代淨土』了。」由此可見,直接說現代禪的淨土思想,也有「直暢本懷」的意義。

        因此,在前面引述過的第七課的這段話中,李老師甚至說,如果他不在時,過去的「現代禪」著作可以棄去,但是可保留他的勸人念佛:

北宋.雪竇禪師將臨終時,門人敦請禪師留下遺偈。禪師卻道:「我一生就是話太多了!」在《建立大乘佛教新宗派的心路──現代禪序文集》的「序」,上師說:「如果我不在時,你們也可以將我所有的著作(含未出版的文集)一把火燒了。」上師今天補充說,只要留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十幾年前,在《現代人如何學禪》之〈皈依彌陀〉及《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上師就談到彌陀。我們現在是真正的現代妙好人、念佛而安心的人,只是現代化。(七:三十三)

        由此可見,李老師在二○○三年十月十五日,寫信給現代禪同修說:「生活中有『南無阿彌陀佛』是讓我感到慶喜的一大事,也是生命中唯一充滿幸福感的依靠,往昔一切的修行,我已全部放下,唯剩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在這之前就表達過的,而其精確的意涵,也應當從這裡解讀。  

四、「現代淨土」與台灣一般傳統淨土宗、日本淨土宗的異同  

        李老師自身的信仰形態,由禪轉入淨土宗的時間點,是在一九九二年三月,發表了〈皈依彌陀〉一文。隨後,李老師在一九九三年四到八月,開始以七堂課的時間,宣講他對淨土宗信仰的理解。

        據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出刊的《現代禪雜誌》四十期第四版的「現代禪簡訊」,當時將這七講實況錄音帶,以《夢幻人生何處是歸程》之名出版,贈送給每一位現代禪護法委員,並提供三百套供有緣人認購。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一日出刊的《現代禪雜誌》四十一期第八版又刊登了兩本「李老師最新著作發表」的廣告。廣告中有兩本書的封面圖樣、內容簡介、訂價等資料。這兩本書的書名,分別是:《禪的修行與禪的生活》和《這輩子最幸福的事》。

        現在據手邊的《禪的修行與禪的生活》,初版時間是一九九四年二月。因此,前一年十二月的廣告是出版預告。但是顯然,與《禪的修行與禪的生活》同時預告的《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並沒有出版。

        李老師在一九九四年八月一日《現代禪雜誌》第四十五期,接受專訪時提到這本書沒有出版的理由:「本來我有一本《這輩子最幸福的事》預備印行上市,後因考慮一般人倘非對禪有深厚的基礎,並不容易信解彌陀法門;基於能否利益讀者的考量,書稿暫時被我留置沒有印行。」

       在二○○三年,李老師講淨土九講時,又提到此事,說:

SARS之後,另外,上師看教團那麼忙,上師不捨,而上師的體力、記憶力也在衰退,所以上師今天說,(你們)要體證那麼微妙的甚深法──南無阿彌陀佛。
上師以前就有說淨土,只是不願寫出來,恐人誤以為如某師(隱其名)。所以上師先談阿含、般若、禪、密,最後才(對你們)談淨土。(八:四十)

        「說淨土」而「沒有寫出來」的,應該是指《這輩子最幸福的事》而言。

        筆者引述這段話,要指出的是,李老師雖然認同淨土宗、皈依淨土信仰,但是極不願意被混同於部份台灣市面上被淺化、俗化的傳統淨土信仰。

        李老師的由禪轉入淨土,和漢傳佛教的淨土宗發展的歷史經驗脈絡相契符,也就是同樣是植基於涅槃的體驗,而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因此,李老師教導的淨土日課,從一九九二年講《這輩子最幸福的事》,到二○○三年講淨土九堂課,一直都是早晚念佛及誦《淨土發願文》。《淨土發願文》是宋代天台宗僧人慈雲遵式提倡「十念法」以來,在漢傳佛教淨土修法中,非常流行的一篇短文,它的核心要旨就是「依據《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全憑佛力的十念往生」。除此之外,李老師也認同永明延壽「四料簡」的說法,在《二○○三年上師開示淨土課程》中多處提到:「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一:一、二:八、八:三十八)

        在認同並資取於傳統漢傳佛教的淨土宗教義之同時,李老師也清楚地意識到,他對於淨土宗的理解與詮釋,有些地方既不同於台灣某些法師的講法,也不同於以淨土真宗為代表的日本淨土教。李老師對這些問題,在二○○三年的淨土講義中,曾經加以說明。

        對於台灣傳統佛教的念佛法門,李老師在第八課說:「以前某某、某某(舉四位同修的名字),他們在傳統佛教的念佛法門,都是沒念沒事,念了愈怕、事愈多。」又說:「念佛,會讓人愈念包袱愈多,那是因為教的人沒有方便。……傳道、授業、解惑,就是讓人愈來愈沒有罣礙。『邪人說正法,正法亦成邪』,法都是藥,也都是毒,用得不好,就會增添他人的憂悲苦惱。」  

        究其原因,李老師認為一方面由於台灣傳統淨土宗對於「彌陀本願的無條件救度」沒有信仰,另一方面則是未能契應於涅槃的體驗。如第八課說:「在傳統佛教無法信佛念佛,因他們先對法有二見,很用力。但是(念佛)有效,十句就有效了;無效的話,再念也無效。因為本願是無條件的,不是你在作主的。」第七課說:「一般人(如某某法師),他們所談的念佛法門,是沒有契應涅槃經驗的淨土法門。上師教導大家的,則是契應涅槃經驗的淨土法門。生的時候,做一個快樂、聰明、有品的人,死後往生彌陀淨土。」(八:四十一)

        對於以淨土真宗為代表的日本系統的淨土教,李老師認同他們在「絕對他力的信仰」方面的發揮,對於親鸞晚年的說法尤其肯定。但認為現代禪的淨土法門與淨土真宗仍有不同。李老師在第八課說:   

上師在與信義神學院對談後感慨:「絕對他力的淨土法門沒有人闡揚,一般所談的淨土,都沒有得到其精髓」。上師現在談的跟他們不一樣,不過與日本淨土真宗所談的有一點一樣,就是「絕對的他力」。「彌陀本願與修戒定慧是無關的」,這一點平齊淨土真宗。(八:三十九)

有信心就能現法樂信,沒有信心、不安,還是會往生,一樣會被攝受,因為那不是你的問題。……「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而彌陀已經成佛了。這是上師談的淨土法門。(七:三十六)

上師談的淨土法門,與親鸞晚年的較相似。但現代禪的淨土法門與淨土真宗有一點不同,就是上師鼓勵弟子現法樂住、安居樂業,過一個快樂的生活。(八:三十七)

        李老師對於日本淨土真宗的創始者親鸞讚譽有加,主要的原因在於親鸞提倡了與中國古代淨土宗,包括宋代天台宗僧人慈雲遵式的《淨土發願文》在內的他力信仰。第二課在敘述「十念必得往生」的信仰之後,李老師說:

上師為什麼那麼讚歎親鸞的淨土觀?其實也不只親鸞講的,整個中國淨土都這樣講。……上師相信歷代祖師大德。如果歷代祖師大德也會騙人,人活在世上到底何去何從?沒人的話能信了!等於活在一個完全無可信賴的世間。所以,上師是有信心的。所以,叫弟子早晚念《淨土發願文》。(二:十一)

        至於李老師對於淨土真宗的批評,則是認為他們「舉一廢百」,只單提彌陀本願,其他無論是世間善行或出世間善行一律放捨的態度。第八課說:

淨土真宗不會鼓勵開悟,或證得涅槃,它只放在彌陀本願。這樣的情形比較缺乏現代感,說單純也可以,說內容貧乏也可以。但佛法應是集其大成,很豐富的。所以上師是集合阿含、般若、禪、密、淨土,最後以淨土為依歸。
可是,我們不能舉一廢百。不然我們生活在做什麼?如果以淨土(宗)來說,小孩你只教他念佛就好了。但為什麼不也教他「快樂、聰明、有品」、教他倫理道德、如何孝順父母呢?為什麼不教大人看破、不要太計較、要以慈悲心待人、要了解「苦、空、無常、無我」呢?這些都是佛陀的聖教,為什麼不兼修呢?(八:三十七)

        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日本的淨土真宗之所以如此,其根源在於親鸞的師父法然上人,其《選擇本願念佛集》,區別「淨土門」與「聖道門」、「念佛」與「六度萬行」、「稱名」與「禮拜讀誦」等等,而將「稱念彌陀佛名」之外的一切善行與佛法,全部「捨閉擱拋」,形成了「舉一廢百」的日本淨土教的性格。

        透過以上的比較與批判,可以突顯出李老師所教導的淨土法門的特性。這樣的淨土法門,李老師知道它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因此有時稱之為「上師談的淨土法門」,有時稱之為「現代禪的淨土法門」(八:三十七),有時稱之為「現代淨土」(八:三十九)。 


五、「以淨攝禪」的現代淨土  

        李老師在二○○三年講淨土九堂課,其主要的意義在於向弟子宣告「不要現代禪都沒有關係」,而「直暢本懷,說現代淨土」。而當時所談的淨土法門,其要點在前引的段落中已顯現出來,乃是「契應涅槃經驗的淨土法門。生的時候,做一個快樂、聰明、有品的人,死後往生彌陀淨土」、「集合阿含、般若、禪、密、淨土,最後以淨土為依歸」。筆者認為這樣的說法若給予更精確的界定,可名之為:「以淨攝禪的現代淨」。

        當時李老師一再強調:「能傳你們淨土法門,上師很歡喜。」(七:三十二-三)「潛修最大的福報,就是你們聽到上師談淨土法門。」(八:四十一)由此可見,李老師此時是以淨土法門的傳授為主題的,而淨土宗的修行,只有唯一的「念佛」。李老師在第二課說:   

真正淨土宗的修法,就是念佛。像明遠,念佛安心就好。

        又說:

上師覺得明遠很幸福,什麼都不懂、不管,只念佛。現在念到有信心了,得現法樂住,不會煩惱了。會煩惱也沒關係,煩惱就念佛。心情好也念佛,心情不好也念佛,都念佛,只是念佛。(二:十) 

        李老師指出,在所有教導的行門中,最重要的就是念佛。第二課說:   

包括上師長期以來一再說打坐、讀經,更重要的是要念佛。
「生活中,每天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然後隨心所欲,一切都圓滿。」只是你有沒有福氣相信這句話!所以上師說「憨人較快樂」。真的相信這句話,就「現世為人師,來世做佛祖」。(二:八) 

        又說:

「生活中,每天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然後隨心所欲,一切都圓滿。」這樣就極致了。其他就老實安份做人,做該做的,此生無可憂慮,生死都無可煩惱。(二:十三) 

        李老師是以禪者而皈依淨土,禪的特色就是在今生體證涅槃,淨土宗的精神則是死後往生淨土。李老師說,過去「現代禪」提倡的是二者兼備的「禪淨雙修」。第二課說:

現代禪的學習是「禪淨雙修」,活著的時候應努力做無顛倒想的人,死後往生彌陀淨土。活著的時候,做一個覺悟的人,包括看破、放下、聽佛法、思惟、打坐,這都是活著應過的生活。但真正淨土宗的修法,就是念佛。(二:八)

        李老師以一個禪者的身份指出,佛法可以讓人親證涅槃,這是他自己的經驗;又以一個信者的身份指出,念佛可以使人往生淨土,這是他的信仰。第一課說:

對佛法,上師有現證的部分和信仰的部份:

一、現證的部份──徹底安心。佛法是讓人安心的。所有的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目的都是讓人安心的。問題是你「用心」或「用腦」。若用腦則未必能令人安心,若用心,無論是唯識、真常、性空,或是阿含、般若、禪、密、淨土,都可讓人安心。

二、信仰的部份──了解自己只是大機器中的小螺絲釘而已,在錯綜複雜的因緣中運轉,非常的卑微渺小、無能為力,不知宇宙、如來、法界的秘密。……人都很平凡,對自己或任何人的判斷都不要太當真、依恃,而隨順佛菩薩的說法。(一:二) 

        在這段話中,可注意的是,在「現證」的部份,讓人「安心」的佛法,包含了「淨土」。第四課,李老師把「現證」和「信仰」結合在「念佛」一事中,他說:   

念佛法門會讓人親證涅槃,這是經驗;但上師的信仰是,沒有現證涅槃,念佛也會往生。
希望你們早晚要念《淨土發願文》,要安心,平常做一個快樂、聰明、有品的人,臨終時一心念佛。這就是禪淨雙修──活著的時候做一個覺悟的人,死後往生彌陀淨土。(四:二十) 

        從這裡,我們看到,李老師所謂的「禪淨雙修」,其「禪」的部份,行門是「早晚要念《淨土發願文》,要安心,平常做一個快樂、聰明、有品的人,臨終時一心念佛」,因為「念佛法門會讓人親證涅槃」;「淨」的部份,行門也是「早晚要念《淨土發願文》,要安心,平常做一個快樂、聰明、有品的人,臨終時一心念佛」,因為「念佛會讓人往生」。這樣,李老師依同樣一個行門,也就是「念佛」,成立了「禪淨雙修」。這與古代「念佛禪」的「禪淨雙修」是否相當,這裡先不去討論。但李老師所說的「禪淨雙修」,其最主要的依據是:「念佛法門會讓人親證涅槃」這一論斷。

        「念佛法門會讓人親證涅槃」,其原理李老師在早先的著作中已曾論及,如一九九八年一月發表於《本地風光》雜誌的〈橫看成嶺側成峰(下)──談中觀與禪的異同及淨土法門的修證原理〉,主要是以「三三昧」的原理作說明。李老師說:

淨土宗的殊勝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將佛教三三昧的修證原理融化於感性的信仰中,讓一般「愚」夫「愚」婦順著淨土教的導引,不知不覺也通過修行通軌「頌揚」「啟信」「發願」「修持」「開悟」「證果」的次第……(一百頁)

        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師這裡解釋「念佛法門會讓人親證涅槃」,是讓念佛者不知不覺地走過了修證道的通軌。從念佛者主觀來說,他並沒有「趣向涅槃」的意識,但卻不知不覺中走過了同一條「古仙人道」。因此,對於念佛者來說,如果因此而體證涅槃,乃是隨附而發生的。這就是「攝禪於淨」的原理。

        李老師認為:「有人從禪達到安心、沒有疑惑,有人行念佛達到安心、沒有疑惑。」(四:十九)但在李老師傳念佛法門時,他甚至表示,即使在所有使人達到涅槃的法門中,念佛也是最容易的。第八課說:

若要上師和你們講一句上師現在的心情,上師會叫你們好好念佛。要靠自己到達涅槃解脫,對有些人不難,但對有些人是困難的。但念佛可以讓弟子很快契入涅槃、向涅槃;就算沒有向涅槃,百年之後往生彌陀淨土,也好。禪淨雙修,包括對小孩、沒有哲學思辯的人都很容易的。(八:三十八)

        這裡仍然要強調的是,李老師這裡所謂的「禪淨雙修」,其實仍然只是「好好念佛」而已。所以,所謂「禪淨雙修」,其實是「攝禪於淨」。

        「攝禪於淨」的另外一層意義是,「以淨為主,即使有沒有禪悟都無所謂」之意。第四課說:   

經由念佛法門可到達安心。若生時無法安心,只是生時有憂悲苦惱而已,往生一樣往生。活時沒有疑惑,往生時一樣到彌陀淨土。(四:十九) 

        又說:

不用有涅槃的體驗才可以往生。若須這樣,怎麼可以成為淨土法門呢?……(無論有無涅槃體驗,)往生,大家都一樣,差別只是現在的安心、談玄說妙的高低,但這些都是次要的。人生很短,諸行無常,不管是快樂或憂苦,人生很快就過去了。主要是生死大事──人能不能往生。生的時候,隨份隨力做一個快樂、聰明、有品的人──但重要是一心皈依佛、一心念佛。 (四:二十一) 

       李老師甚至指出,念佛的人不要對「悟道」一事太當真。第八課說:

某某同修說:「對自己悟道很有信心」。你們問上師看看?上師會說:「悟道要幹什麼?有什麼道好悟?」……悟道沒有增加往生的機率,那悟道要幹什麼?
不要當真,要隨興。不要說:「我一定要悟道」,這樣是憑添障礙。……
日本闡揚淨土真宗的人,沒有「起心動念、競走奔馳,從來不離金剛體」的體驗。但這樣的體驗要做什麼?──很快樂。但是快樂也很快就過去了。(八:三十七)

        從這裡,可以看到李老師「以淨攝禪」的現代淨的意趣。

六、現代淨土的立信之道:誠實的信仰  

        李老師成立「以淨攝禪」的現代淨,如其所說,一方面是根據他(體證涅槃)的「經驗」,另一方面是根據他(往生淨土)的「信仰」。由於它是「以淨攝禪」,因此「禪的體驗」退居次要的地位,「淨土的信仰」才是最核心的根據。

        所謂「信仰」,就是對於自己無知之事採取認可的態度。「經驗主義」是現代禪的重要原則。從經驗主義的立場,李老師如何樹立淨土宗的信仰呢?

        首先,李老師基於經驗主義的原則,認為「沒有人知道法界的秘密」(四:二十)。甚至從佛教的根本原理來看,眾生的「識神」即是「錯亂的認知」與「輪迴流轉」的根源。第一課說:

「識神作主」,不離輪迴之根。「不知」與「無能」才是禪者最親切的體會。(一:四)

        李老師認為,宗教信仰之所以為「信仰」,以及不同的宗教的信仰內容無法被證明為真、不能一統萬教,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信仰」不是「了解」。他說:「如果知道往生後會去哪裡,那怎會叫『信仰』?那叫作『了解』。可是有誰去過淨土再回來的呢?沒有!若有人能證明他信仰的對象,也就不會有萬教了。」(四:十九)

        在此前提下,李老師進一步指出,無論如何,人總是有信仰的。第二課說:

 
在世上,你總要去信一個東西吧!沒有人沒信仰,只是信仰不同。有人信「無神論」、「唯物論」,那也是一種信。他也不能證明真的沒有神。(二:十二)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老師選擇隨順佛菩薩的說法。第一課說:
 
了解自己只是大機器中的小螺絲釘而已,在錯綜複雜的因緣中運轉,非常的卑微渺小、無能為力,不知宇宙、如來、法界的秘密。人只如地球的一粒沙。我們不要傲慢。基督教有一句話:「主啊!我是多麼的軟弱、多麼的無能啊!」說這句話的人,比較接近「無我」、接近「如實智」,了解自己是大機器中的一個小螺絲釘。
「迦濕彌羅議理成,我多依彼釋對法,少有貶量為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放棄自我的傲慢、依恃,隨順佛菩薩的說法。只是尋找經論上相應,或親切的經句以慰我心;不親切的,相信別人可能相應。從不臧否真常唯心、楞嚴等經典。自己怎有能力呢?
人都很平凡,對自己或任何人的判斷都不要太當真、依恃,而隨順佛菩薩的說法。(一:二)

        李老師把這種對佛菩薩的信順,又稱為「賭注」。第二課說:
 
人生像賭注,上師賭佛陀會鸁。(二:九) 

        又說:
 
念佛即可往生。這世間誰有經驗念佛不可以往生?佛是這樣說的,平常也念了,其他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好。這也是賭注。親鸞的弟子賭注在親鸞身上,親鸞賭注在法然身上,法然賭注在阿彌陀佛身上。……
人生都是充滿賭注。上師賭在彌陀的地方。不然你信什麼?信什麼不是賭注?天下哪有一個宗教可以現在就給保證書的?天主教、基督教也都是信仰,也都是賭注。(二:九-十) 

       「賭注」的意思有二層,一是「念佛能不能往生,我也不知道」,二是「被騙了也無所謂」。李老師把這種態度稱為「誠實、有擔當的信仰」。第二課說:   
 
在上師眼裡,沒有人知道他死後要去哪裡。上師也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去哪裡,只能信佛所說。按照這個方法去,人可以達到沒有顛倒夢想,人可以安心、無戲論。安心是活著的事,至於以後會怎樣,上師也不知道,只能相信佛。
沒有人知道他死後要去哪?連親鸞也無法知道念佛是否往生,達賴喇嘛也無法現量說是否有三世輪迴。只是賭注,賭在佛身上,輸了也無所謂。(二:八)

        第四課說:   
 
我們不了解法界的奧秘,所以才說「信仰」,這是誠實。勇者的信仰是要有擔當。(四:二十一)

        第四課又說:   
 
沒有人知道法界的秘密,所以要安心,要理性、誠實、有擔當的信仰──輸了也無所謂,被騙了也無怨言。
念佛若無法往生,就是佛陀、歷代的祖師大德騙我們。古今有多少人念佛?若被騙了,無數的古今祖師大德都騙我們,這些人也都將隨我們下地獄。但上師相信不會,就算會,也認了。這就是有擔當的信仰。(四:二十)

        以上都是站在堅守理性、誠實的前提下,表達出來的對信仰的態度。這一態度也是李老師過去在著作中經常說到的。值得注意的是,李老師在第六課,又以他自己的體驗,來作為「你們當信仰佛陀」的理由,來勸諭弟子。他說:
 
經由念佛可以體證涅槃,這是上師的經驗,但念佛會不會往生,上師也不知道,……但上師仍然勸人念佛,若沒有甚深的體驗,又怎會如此?
上師在文章中多處提到:「法界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至高者、佛常據我心」,以及會說:「不知法界神秘力量加何運作,但因果業報的信仰已融入成為我生命的一部份」,以及上師會提到:「對法界無所求,但我知道祂會保護這世間的善人和義人。」
上師會這樣講,若沒有一種神秘的體驗、經驗,上師怎麼會莫名其妙相信這些東西呢?……
佛看不到,上師怎麼可能輕易相信?上師這麼理性,怎麼會相信呢?這是生死攸關的大事,這是臨命終時所運用的法寶,它怎麼可以是方便教呢?這如果是方便說,上師是要揹因果的。這是何其重大、嚴肅的一件事!這就好像是上師的弟子臨命終時,上師的講話,怎麼可能說不了義教、不了義法呢?這是臨終的保命法門。上師曾說:「修習淨土宗的人,撇開哲學不說,他們的功力往往超過修習禪密的人」,這豈是虛言?……
念佛能否往生,我也不知道。一般人這樣講,上師也這樣講,但信心是不同的。上師是多麼的理性,一切打破沙鍋問到底。上師怎麼會信佛、皈依佛呢?若不是深厚的體驗,上師怎麼可能信佛、皈依佛? (六:二十五-六)

        這樣,李老師又進一步踰越了理性的界限,用他的體驗,向弟子保證「信佛、皈依佛」的真實性。這樣的賭注,就從「被騙了也無所謂」,發展成「我保證你不會被騙」的意思。

七、淨土宗是超越禪密的「老禪」  

        前面說過,李老師成立「以淨攝禪」的現代淨,一方面是根據他的「經驗」,另一方面是根據他的「信仰」,其中,淨土的信仰是最核心的根據,而禪的體驗僅居次要與隨附的地位。儘管如此,拋開信仰不論,僅就體證涅槃的方便而言,李老師認為,念佛法門也有其特勝之處。前面引的段落中已說到:

 
念佛可以讓弟子很快契入涅槃、向涅槃……禪淨雙修,包括對小孩、沒有哲學思辯的人都很容易的。(八:三十八)

修習淨土宗的人,撇開哲學不說,他們(修行)的功力往往超過修習禪密的人。(六:二十六)

        因此,李老師從這個意義上,稱淨土宗是「老禪」。或者名之為:「符應涅槃經驗的彌陀法門」。

        念佛的人憑藉「必定往生」的信仰,因此,對於今生體證涅槃抱持著隨興、不當真的態度,這是淨土念佛法門勝過禪宗與密教的地方。在第八課,李老師說:

 
淨土說:「不安心,就不安心念佛;有疑,就有疑念佛」,然後──「無佛無魔,南無阿彌陀佛」。
就彌陀本願來說,重要的不是涅槃解脫,而是往生彌陀淨土。往生彌陀淨土,有些是禪密不知的,淨土是六十歲的老禪。他是很固執的念佛──南無阿彌陀佛。禪是「只管打坐」,淨土是「無佛無魔」。(八:三十八)

        李老師曾以方便的成熟度作為標準,排比佛教各宗派法門的次第,即阿含二十歲、般若三十歲、禪四十歲、密五十歲,淨土六十歲。李老師在第七課,又站在「禪修心要」的犀利程度作為判準,作了這樣的說明:
 
密教和顯教的差別:顯教會認為「貪瞋癡慢疑」是不好,要斷除對治,因此忙於修「戒定慧」。但密教認為「煩惱即人性」,貪瞋痴都是人的本性,「煩惱即菩提」,「無明的本來面目就是佛的面目」,「不斷煩惱證菩提」。所以密教有「本覺佛」這三個字。對密教來說,無事可做,當下解脫。密教唯一要做的,是去度那些顯教的眾生,告訴他們「貪瞋癡的當下即是如來」。……
而淨土比密教更成熟。密教是說:「一切貪瞋煩惱都是大日如來的風姿」,淨土則是站在密教的精神上來念佛。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有神秘的力量在,「名號既出,無佛無魔,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沒有戒定慧,也沒有貪瞋癡。
從「無相」再到「有相」,就是「一心皈依」,野蠻、堅持,拿他沒有辦法。
顯教開悟也只是密教的起點而已。淨土則是「名號既出,無佛無魔,南無阿彌陀佛」。(七:三十一-二)

        這裡所說的「站在密教的精神上來念佛」,就是李老師稱「淨土是老禪」的主要依據。「當相即道」、「煩惱即菩提」是源於《般若經》,而通徹於禪宗與密教的心要。李老師以禪悟者的正法眼藏,指點出淨土念佛在這方面的竅妙之所在。

        關於淨土宗念佛的勝於禪密,李老師在第八課說:

 
可印證的一點:你去太平間,你是要「只管打坐」,還是「念佛」相應?念佛是有歷代傳承的。「生活中每天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然後隨心所欲,一切都圓滿。」
不要以為淨土比較笨,是對老太婆說的。上師很早以前就將淨土判為最高;境界上是一樣的,但在引導眾生最為殊勝。殊勝是因為眾生之故,眾生太複雜,有種種憂悲苦惱。
有人以為淨土低劣,那就錯了。一直以來,在如來的聖教中,上師都以為他最高。淨土是三根普被。
以前某某、某某(舉四位同修的名字),他們在傳統佛教的念佛法門,都是沒念沒事,念了愈怕、事愈多。上師則說:「南無阿彌陀佛──當這樣唸出的時候,不知道,也不覺得人生還有什麼事要做,甚至宛若癡獃一般,沒有意識到世間的存在。」念佛不知道還有什麼事可以做,其他都是大活現成,做好玩的,隨緣了舊業。
當我們念佛時,都在西方淨土,過遊戲三昧的生活了。(八:三十八) 

        這些都是從「禪修心要」的一邊,來詮釋淨土宗念佛的特勝。然後,李老師引用了永明延壽「四料簡」中的一句話:「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八:三十八) 

八、現代淨土的心法:沒有是非心的「老實念佛」  

        前面提過,李老師認為,台灣一般不善巧的淨土念佛法門,其問題在於一方面對於「彌陀本願的無條件救度」沒有信仰,另一方面則是未能契應於涅槃的體驗。相對的,李老師則闡述了以「彌陀本願的無條件救度」的信仰為基礎,同時又契應於涅槃體驗的念佛法門。在信仰與體證涅槃(安心)之間,李老師認為應當以信仰為首要,體認(安心)是次要的與隨附的,故名之為「以淨攝禪」。

        但是李老師認為,信仰與安心可以相互輾轉增上。第五課說:

 
在千變萬化的有為法中,隨遇而安;在千變萬化的有為法中,了解諸法無常、無我,這樣就能在變化的背後產生安心。……但這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不及心裡有信仰。如果說,(無論安心與否),大家最後都到彌陀淨土的話,這百年之中,不必太計較、太認真,這樣會更安心,會過得更快樂。真的有信仰、皈依佛,會增長安心;安心回過頭讓你更看破這個世間,會更皈依佛,會有真信仰,二者輾轉(增上)。(五:二十三) 

        第六課又說:
 
不安心也無妨,就不安心的念佛;沒有信心也無妨,就沒有信心的念佛。念佛是可以體證涅槃,一個念佛的人最後可以親證涅槃;一個親證涅槃的人最後也是信佛、皈依佛。信佛與親證涅槃兩者互為輾轉。(六:二十五) 

        從這裡,我們看到李老師以「一切無妨,逕自念佛」為唯一的行持,透過「信仰與安心輾轉增長」的機制,將原本「不安心」與「沒有信心」的人,逐漸引導成為「很安心的信佛人」。第二課,李老師曾這樣描述自己的心情:
 
上師在心中替你們高興。因為上師可以預見你們會愈來愈了解上師的平常心。對上師的平常情懷愈有親切感,你們會變成和上師一樣──沒有是非、沒有負面情緒、平常、很安心的信佛人、很安心的皈依佛的人。
上師覺得「天上天下無如涅槃」,講得更平常一點──「人生最可貴的是安心念佛、安心皈依佛。」(二:五)

        第三課,李老師對於「很安心的信佛人」的心境作了更詳細的解說:
 
「一種平懷」,沒有要說人家好、沒有想度眾生的念頭,也沒有想趣證之心,對人沒有精神侵略的野心,沒有精神上的貶低他人、仰慕他人、推崇他人……,包括對上師都要一種平懷,不要於上師生起神聖感,也不要於惡人生起罪惡感。要敬隔壁阿毛如佛,敬佛如隔壁阿毛。這就是平等心。
「沒有是非」,微妙之道就在這裡。以這種平等心來快樂生活、念佛;以這種平等心來皈依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道理應驗上師在版畫法語說的:「名號既出,無佛無魔,南無阿彌陀佛。」
「無佛無魔」就是「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愛憎,洞然明白」,就是「一種平懷」。
不要於人、於法、於境界產生神聖感、罪惡感、崇高想、過愆想、卑賤想、聖潔想……,不要有這些是非。這在六祖慧能說:「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又如古德說:「才有是非,紛然失心」。稍微涉入是不是、是非高低,已失本心。
淨土宗說:「無佛無魔」,「無佛無魔」然後「南無阿彌陀佛」。這才真是淨土、禪宗之道,這才真是無諍三昧。……
一個人不單純,一定是先生是非心,然後不安心、不老實;不安心的念佛、不老實的念佛。
老實的念佛,就是沒有是非心的念佛。若能了解這樣的道理,臨終時不管上師有沒有在你的身邊,不管有沒有善知識在身邊,最大的依靠就是「南無阿彌陀佛」,走到哪裡都會一片光明。(三:十四-五) 

        在最後的第九課,李老師把這一「老實念佛」的心境稱為「上師的心法」。他說:
 
要謹記上師的心法──「無佛無魔,南無阿彌陀佛」。
什麼叫作「無佛無魔」?「無佛無魔」是以「無佛無魔」涵蓋一切主客二元對立。不要去批評別人,不要去臧否別人,不要去追求神聖的境界。不取不捨,不迎不拒,不要取法、捨法、非法、非非法。只是一種平懷。
「一切障礙,南無阿彌陀佛。得念失念,南無阿彌陀佛。成法破法,南無阿彌陀佛。智慧愚癡,南無阿彌陀佛。」上師為什麼要這麼說?這個意思是說:不管是得念失念、成法破法,所有這些兩極二元境界──好不好、對不對、了義不了義、菩薩外道、地獄天宮、佛魔……面對兩極的一切事情,要培養一種平懷、培養平常心。而且要切記,不是記住這句話,而是要實踐這句話。然後在實踐這句話的前提下──南無阿彌陀佛。(九:四十四)

        這可以說是「以淨攝禪」而「融禪於淨」,既基於「絕對他力信仰」,又契應於涅槃體驗,而將二者融為一體的心要。

九、現代淨土心法的實踐  

        現代淨土的心要,就是除了老實念佛之外,沒有「道如何修?」「真理是什麼?」「何處是歸趣?」的疑惑與不安。剩下的,只有本分事而已。李老師在第八課說:   

 
(修行)「要度不安」的本身,已經先以為「不安」不是如來、對「不安」產生實在感。若能全盤了解「不安」,知道一切都不生,都在彌陀本願中,這樣就只剩下世俗生活,沒有第一義的事了。(同修說:「感謝佛。」)上師說,只是老實念佛、只管念佛,也沒有感謝……。
以上師的立場,飢餐睏則眠,教團有事就處理,沒有「修行」的問題。修行,彌陀幫我們修。最後剩生活上的事──生病看醫生,不如意要看破,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要處理。
如果愈來愈安心,漸漸業報會改變。
人生事十件九件不如意。人一直想人生如意,無法承受稍遇逆境。其實逆境也是平常。(八:四十二)

在這樣全憑他力的老實念佛中,李老師說他:「鼓勵弟子現法樂住、安居樂業,過一個快樂的生活。」(八:三十七)在這同時,李老師說:   

但上師也鼓勵弟子不要有「本願慢」,覺得會被攝受就胡作非為。上師鼓勵大家活著的時候做一個覺悟的人,待人要有慈悲心。(八:三十七)

        關於鼓勵弟子「活著的時候做一個覺悟的人」,其意趣在前面說明「攝禪於淨」已介紹過。其次關於「待人要有慈悲心」,李老師在二○○三年的淨土講義中,著墨頗多。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李老師多次以自剖的角度,強調「心很柔軟、對人沒有負面情緒」的心行。如第七課:   
 
上師若跳出自己來描述上師自己,當他的知己,上師會說:「李某某那個人,心腸很柔軟,心地很善良,對人很好。」這是做他的好朋友、知音人的描述。(七:二十九) 
上師對自己人格的一種客觀的自我構圖、剖析,上師與一般人最大的不同,是上師對人很疼。所有接觸的人,上師都捨不得人家受苦、負擔。直接、間接也好,上師都疼別人。
上師總是想到別人,很疼所有接觸的人,捨不得他們受苦,尤其特別捨不得與道有關的。……
上師不敢、捨不得負面的影響人家的道業,干擾、障礙或讓別人多走冤枉路,但願將知道的全部掏給你,讓你和我一樣。(七:二十七)

        第二課又說:
 
再談談上師的平常話、心裡的話:上師是一個「對人沒有負面情緒」的人,「對人都是觀功不觀過」的人。若說「敬隔壁阿毛如佛」,上師不知道自己做到幾分,但這一句話(按:指「對人沒有負面情緒」),上師做得相當徹底。上師相當具有這樣的個性,不但「對人沒有負面情緒、觀功不觀過」,而且上師是一個柔軟心的人。
與你們在一起,不會覺得對你們好,上師感覺現在才要開始要對你們好。上師覺得你們對上師很好,所以,心情上有一點是在回報你們的深情厚意。
我是一個「不好為人師」的人,覺得自己是一個乏善可陳的人,也沒有什麼想說的話。若有所說,大致上都是想對人家好,回報你們對上師的好、對上師的信賴,所以談一些上師的生活、心境給弟子聽。
你們對上師的恭敬,上師不會覺得理所當然。上師曾說:「被你們尊敬,不是受之有愧,而是像收到一份額外的禮物。」「多年來承受很多學佛者的恭敬,我感到意外,也覺得那是受人所託的一份責任!」上師不能辜負這份信賴與寄託,所以願意與你們共同生活,分擔你們的苦樂。(二:五) 

        然後說:
 
上師在心中替你們高興。因為上師可以預見你們會愈來愈了解上師的平常心,對上師的平常情懷愈有親切感,你們會變成和上師一樣:沒有是非、沒有負面情緒、平常、很安心的信佛人、很安心的皈依佛的人。(二:五) 

        在最後一課,李老師認為,經過十幾年的導引,弟子們已經成為這樣的人。他說:
 
對於你們而言,上師的價值與意義在哪裡?上師把你們的「複雜」導引為「單純」。經過上師十幾年的導引,你們每個人幾乎都成為如佛經上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才是真正的指導修行。從錯綜複雜、矛盾的種種畜生習性,慢慢導引成為正人君子、有情有義的人,導引成為對人沒有負面情緒的善男子、善女人。(九:四十三) 

        這一段話,無論解讀為是李老師對弟子們的嘉許、印可或勉勵,筆者認為,更主要的,這是一個清楚的叮嚀。李老師剖白自己的心,也告訴弟子們,可以成為怎樣的信佛、皈依佛的人。

十、對教團與弟子的叮嚀  

        李老師在二○○三年講淨土九堂課時,也有一些地方談到對於教團發展的看法。第8課說到,教團的發展,是在同修抱道自處之餘,附帶的事情。這是現代禪教團長久以來一直強調的風格:

 
潛修不是為了以後做一番事業。若有,也是附帶的。重要的是大家要安心、滿足、有真信仰。否則世界都說「好」,你也不會快樂。
為道憂苦時,什麼可療癒你的苦?若不是修行人,事業有成,或許他會快樂,但若是修道人,道未滿足,他是不會快樂的;他會比生病、變成窮光蛋還痛苦、恐懼、恐慌。為了此事,現代禪什麼都可以拋。……
教團要如何提昇修行水準?就是每個人度自己。幫助自己就是幫助別人。(八:四十一-二)

        相應於此,李老師還談到他對於「菩薩道」的看法。李老師認為,隨緣圓滿自己的因緣,就是行菩薩道。他說:
 
什麼是行菩薩道?好好的照顧家庭、小孩、先生,就是行菩薩道。
度一個人,或度很多人,相對於法界而言,都是很渺小。論心不論事。度一個人或度很多人,從法界來看差多少呢?所以菩薩道是看發心、悲心。……
菩薩不應有人相、我相,也不是以數量來計。《金剛經》云:「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過以七寶佈施。」所以,行菩薩道不能掉入二元。更進一步而言,只要將自己的本份事做好,就是在行菩薩道了。
每個人的本份事是什麼?他自己會觀察因緣。每個人將自己的本份事做好,他就與上師一樣,平等不二。將本份事做好,就是真正的有悲心,你與上師平等,上師與證嚴法師平等。
梁武帝問達摩祖師:「建寺有無功德?」達摩答:「無功德!」因為那不是真正的悲心。菩薩應論心不論事,有悲心就對了。……
我們自己在桃花源修行,這就是行菩薩道。有一天因緣成熟,該承擔的,就會承擔。「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己度好了,對別人就會慈悲、體諒。一個人若內心不足、不安心,無法對別人好。(八:三十九-四十)

        對於教團的同修,李老師幾次談到師兄弟之間要團結、互相疼惜。第三課說:
 
師兄弟之間要更團結,互相疼惜。因為修行人應是互相疼惜。無諍的人,所謂「天公疼憨人」,要互相依偎、相濡以沫。不是團結打擊別人,而是對這麼無諍、沒有負面情緒的人,應互相疼惜。(三:十六) 

        第八課又說:
 
人生共業,感得這個世間,所以要漸漸看破,要比較寬容、不責備、原諒、體貼。所以上師才說:「師兄弟要團結、互相疼惜」,不然你們真的會被吃掉。
我們是這樣(無諍)的對別人。可是這世界誰真的要修行?(一般不修行的)人難免有貪瞋、忌妒、猜忌……。不要說外面,就說家族的人,我們與他們的觀念都不同。所以,師兄弟要相互疼惜。
教團同修若有做錯,都持寬容的態度,非不得已不要處理。若有處理,不要懲誡。若有懲誡,要有慈悲心。(八:三十九)

        這兩段話,都是從「信佛人應相互寬待、體諒、疼惜」的角度,來勸諭同修的。

        李老師說,人生最大的福報,其實就是能在清淨的教團中,與修行人成為知己。第七課說:   

 
大家慢慢契應上師的教導,有一天弟子或許會解脫,處在涅槃中。這也是宿世的慧根。
什麼是人生的福報?佛經說:「佛法難聞,良師難遇,人身難得,諸根難具」。上師對人生福報的定義:(一)想學佛,逢遇好的上師;(二)有菩提眷屬。雖然也包括父母、子女,但此特指配偶;(三)有菩提知己。你們這三項都有了,世間還有什麼好計較、好貪心不足的?(七:三十一)

        對於教團諍論的止息之道,以及他日若生起煩惱,應當如何止息?李老師在第七課說:   
 
日前上師有談到,每個家庭都會有每個家庭的事,何況是教團。但只要自問:「上師待我如何?」「上師教導我什麼?」從這個起點去問,就能將問題還原到起點。這樣,很多人、很多事,是非就會灰飛煙滅。這樣就能以法為師,事情就會很單純。(七:二十八-九) 

        又說:
 
人生的路很長。有一天,如果因為某種因素而起煩惱,每個人都要自問:「上師待我如何?」「上師教導我什麼?」與任何人無關,是你與上師一對一的。如果這樣,與上師的因緣、與三寶的因緣會永遠維持,沒有是非、煩惱。(七:三十四) 

        這兩段話,筆者的理解,李老師的意思其實是說,有一位好的上師,是人生最幸福的事。無論上師在哪裡,心中記念著上師的關心與叮嚀,是弟子永遠的福報。

十一、遣蕩與泯除  

        儘管李老師在二○○三年最後集大眾正式的說法中,宣講了上述種種,老婆心切地要弟子老實念佛、叮嚀再三。然則,李老師也仍一如往昔,或者說,一如佛法的常道,隨立隨遣,泯除無餘。這是筆者在敘述二○○三年淨土九講中,不能略而不述的一個內容。

        第七課,李老師提到自己臨終沒有什麼想交代的遺言:

 
上師今天和宗長談到今天上師如何看待某某。上師的心情是,一點感覺都沒有,沒看法。就好像上師臨終時,對你們也沒有什麼話想交代。(七:三十五) 

        第二課說,如果不是為了滅除弟子的苦,李老師並無所說
 
像上師現在說的,如果沒有真實義,就是戲論,都掉入名言、相對之中,是因緣所生法,無主體性、真實性。但因你們有痛苦,所以上師講一些消滅你的痛苦。好像你射一箭,上師也射一箭,幫助你和你的痛苦抵銷。否則的話,上師不應自己放箭。(二:八)

        最後的第九課,李老師又說了同樣的意思。他說:
 
佛法,上師可以講很多,但那都是從零出發,從空出有。本來都沒有事,是因為你們有事,所以我說了很多東西。如果你們沒事,上師也沒有東西想講。
我了無牽掛、了無遺憾,無所見、無所執。(九:四十四)

         接著,李老師又說:
 
此道在實踐,而不在「知道」或「記住」口訣。要去做,才能將「無佛無魔」徹底忘掉。你要故意忘掉也沒用。要做了才能會意。要去實踐,才能化掉,進入化境。(九:四十五)

        這就是整部《二○○三年上師開示淨土課程》的最後一句話。

        這就是李老師在二○○三年淨土九堂課中,對於現代禪淨土法門心要的無隱開顯。

        南無阿彌陀佛。

 
二○○七年二月十日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