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問答及其他

深圳正安聚友會訪台歸來後的心得分享(下)發佈日期2014/11/27

深圳正安聚友會訪台歸來後的心得分享(下)



上禪修班的獲益

程OO:我對李老師的《語錄》裡面感觸比較深的,是就今天大家討論反覆討論的其中一句,很簡單的一句就是「節儉是修行人的宗教」。這句話我也是用心去體會,在我節儉和奢侈的過程裡面,我自己的動機是什麼?我能看到的、看清楚的一個事情就是說,在我鋪張浪費、在我奢侈的時候呢,其實最大的一個動機就是我的「炫耀」,就是我的「自我」在後面。我想要讓別人知道我有很多,然後在這個過程裡面,我的自我得到了非常大的滿足。然後在這個裡面,就是說,如果我奢侈的話,就是我被我的自我給控制了。所以說,節儉是一個每時每刻都要去做的事情。不管我是穿衣服也好、吃飯也好,還有包括我去用我的各種人際關係也好,分分秒秒都可以把這個節儉貫徹在裡面,這個可以很好的對治我執。

還有另外一點就是,從我們上次的止觀禪修課,中間連續一個月的這個課程以來,我反觀過去的十幾年的時間,最近這一個月的變化確實是非常非常大的。我自己能夠感覺到,我有時候就有點像我自己在牽著我自己的心在到處走,然後這個心會隨時隨地想去抓一些東西,然後我,要不就是它的力量很大,我實在是擋不住它;要不就是我能夠控制得了它。那在我能夠做到節儉的這個過程裡邊,能夠體會到一種自由,就是說,我能夠很自由的調度我的心的時候,我才能做到節儉。所以我對這句話的感觸特別的深。

而且在我最近這一段時間,就是動中修止,這種過程裡邊,我覺得雖然這句話是我今天才聽到,但是我覺得這句話對我的打動是比較深的。

另外,就是除了李老師這句話之外,我最近還有有一個機緣,就是因為我姐姐,她也有跟我分享,她最近很長一段時間,內心的煩惱特別的嚴重。她知道我上了禪修班,所以她想讓我在下個月回老家跟她見面的時候,跟她講講禪修裡面是怎麼回事。我覺得這個機緣對我來說非常的有幫助。因為我不斷的在腦海裡面整理,我怎麼把這我學到的一些東西告訴她。我幾乎每天都在整理這個脈絡,把這個脈絡梳理得清清楚楚。我希望到能跟她坐在一起的時候,能夠不誇張,也不減少的把我所能夠體會到的一些東西,原原本本的、有條理的告訴她。這個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梳理跟學習的過程。所以我在這裡面也想分享的一點就是,因為這件事對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覺得在去傳達自己學到的知識過程裡面,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很有幫助的一個機緣。這是想分享的事情。

 

上禪修班的疑問

在問題方面,我確實有些具體的問題。就比方說,我剛開始在使用尋伺這個方法的時候,我以為我能夠掌握到這個方法。因為我剛開始尋伺的時候,就以這個心態去修止的時候,好像真的很長時間就沒有念頭,或是在等下一個念頭出現,然後一直等不來。後來我多做幾次之後,我發現,有時候等著等著很悶,我就想:「念頭跑哪兒去了呢?」我就去看能不能造出一個念頭來?因為它會比較有趣嘛!它比我老是在那兒呆呆地等著有趣得多。這個事不做則已,那一做,它很容易就唰唰唰唰…就出了一堆念頭,然後我要去收拾它。這個事情變得越來越嚴重,以至於現在我不敢再用這個尋伺的方法。因為我覺得自己的心還沒有定到我可以用這個方法、能夠駕馭這一個方法的這程度。這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還有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其實從我最開始跟楊老師學打坐的過程裡面就有這個問題,就是每當我觀呼吸的時候,我不觀則已,一觀我的呼吸就會變得很緊緊迫,而且從來沒有讓它放鬆過。只要我的念頭在上面,只要它是我的所緣境,就會變得很辛苦。整個過程就變得很辛苦,克服不了。我不知道有什麼方法能夠克服它?這是我的兩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修止釋疑

楊碩誠:我先講後面那個。解決後面那個問題並不困難,你就換一種所緣境的方式,不要觀呼吸就好。這個問題並不是你才有,其實挺多人有的。因為我們平時呼吸很自然,一觀呼吸的時候你會緊,所以會感覺好像呼吸不太順,有些人就是調整不過來。這時可以透過另外的方式,只要掌握原理。例如有些人在靜坐當中「念佛」,又比如說你可以把拇指掐在手心當中,感覺這個接觸;在打坐時不要去管呼吸,感覺手心會有一個溫度熱熱的。你就把意念守著這個感覺,這是一種方式。有時因為你把注意力放在胸腔這個地方,所以你呼吸就很容易是急促的。但你可以觀呼吸是在腳底呼吸,想像腳底湧泉穴在吸氣、呼吸。你回去試試看,就是你把你的這個所緣境換一個就可以了。你試試看哪一種對你來說比較好掌握,那你就換一種方式。因為這個方式其實還是在「修止」上。而你剛剛說的前面那個,是屬於靜坐當中「修觀」。當然也可以用靜坐當中「修觀」的方式來取代「修止」,如果掌握好的話。但是一剛開始如果掌握不好的話,觀會有一點急促、急躁的,反而不一定有單純修止的效果好。

 

修觀釋疑

我們現在就來講講你剛剛提到的「尋伺」這件事,問題是在「尋伺」要幹嘛?

程OO:止?

楊碩誠:不是! 所以你把那個目的弄混了。比如說,剛剛我們講的心念鎖在一個地方,就是心念鎖住一個所緣境,這是修止的方法。這個是讓我們的心念逐漸減少,這是沒有錯的。可是「尋伺」不是。「尋伺」的目的並不是要讓我們的心念逐漸減少,因為它是一種觀法,不是一個單純修止的方法。尋伺的目的是要讓裡面的東西出現嘛,你要觀察它。沒有東西你怎麼觀察?再來,它的出現不是固定出現的嘛!不像我們的呼吸,因為心念是有時候冒出來,有時候沒冒出來,有時候很多很多。所以我常常說,如果你的心念是依止在觀察念頭上的話,你的心是定不下來的。因為念頭本來就是跳動的,反而會被它牽著跑。所以尋伺不是這個意思。尋伺剛開始是先讓自己透過譬如說觀呼吸,或者是透過其他簡單的修止方式,讓自己心靜下來之後,保持一種相對沉澱的狀態。然後心念偶爾會跳動,那你就好像一面鏡子,映照著它跳出來的狀況而已。剛開始不帶有目的性的,你不用管,它有出來就出來,沒出來你不用管它,不用刻意讓它出來。這個是其中一種尋伺。

但有另外一種,是我現在故意模擬一種情境讓它出來。這是另外一種觀法,目的性不太一樣了。又譬如說,透過一種自我設定,讓情緒在打坐當中出現,然後觀察這個情緒的運作是怎麼樣的,這又是另外一種。我剛剛講的這三種都不太相同,其中的目的也不太一樣,都可以試試看。

但一般來說,剛開始的時候,大部份會鼓勵大家先修「止」的工夫。因為我們心念太紛雜了!所以盡量能夠在日常當中,有機會就要修止,在生活中修動中定;靜坐的時候修止也不用修得很深,經常閉上眼睛,心念收回來,你自然就在修止了。所以閉上眼睛三分鐘、兩分鐘、一分鐘都可以,你心念就回到一種相對寧靜、相對零的狀態。慢慢養成這個習慣,當這個止比較容易有平穩的狀態時,你再來做觀會比較容易。

觀,有時候也不見得是在靜坐中觀到的。因為透過止的鍛鍊,然後也透過一些基礎的觀之後,你的心境相對波動比較小了,而心境波動比較小,要在打坐當中浮現東西是比較不容易的。什麼時候浮現最容易呢?就是現在有人突然罵你一句話,你就浮現出來了。對不對?你跟老婆突然有一個摩擦,那時候就浮現了,不用你刻意去浮現就浮現了。可是那時候我們很難觀察到細節。因為通常那時候,我們就眼前一片漆黑,就被繞進去了。可是慢慢透過止的鍛鍊之後,你就會在日常生活保持是比較止與覺的,一直到跟境界突然接觸的這一刻,東西才冒出來。這時候因為你前面是相對止心的狀態,是比較平靜的,所以你在TOUCH的這一刻,突然接觸到的這一刻,一冒出來你就會看到、就會照到。你以前是因為前面就已經在模糊當中,在情緒真正起來的那一刻之前你已經模糊了,所以你看不到那一刻發生的事情。但是逐漸你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清晰的時候,慢慢這些東西你都會看到,敏感度會越來越強。

譬如說你們去看敏慧師姐。一個修行人為什麼能夠感受到別人的狀態?首先他的狀態是靜的,如果他很浮躁就看不到你的東西了。然後他的觀察不是跑進去觀察別人,不須要的,不是我跑到你裡面去看你想什麼,我只要靜下來,你就會出現,就好像鏡子也會照到你的真實面貌,再透過理性來分析所接受到的訊息。簡單來說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一樣的道理,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這個心逐漸不那麼紛飛時,我們就容易接收到、看到我們內心浮現的訊息。那我們看到之後,再透過理性思考分析他。但分析一段時間之後要放下它,然後再觀。看一看,再分析。光分析是沒有用的,有時候你要看它、要體會它。不過光體會也沒有用的,你有時候要分析它。而分析它有一個標準,我們要用般若式的智慧來分析我們所看到的東西。什麼叫「般若式的智慧」,就是我們之前在課程當中講的這些東西,都是幫助我們面對內心的這些焦慮不安來做分析。我們也知道,光透過這個分析是沒有辦法真正完全解決問題,可是我們不斷的體會,然後我們又分析,分析之後,我們會有一個結果。我們暫時按照這個結果,當作我們下一次體會的一個基礎。就是不斷不斷的這樣子,持續把你的體驗越來越深化。

 

有情境的觀想

那天我們在道場的時候,敏慧師姐、金柯師兄也都講到,止觀其實並不複雜,止觀是什麼?止觀就是一種有情境式的觀想。我們日常的思考沒有情境,就一直在想問題,透過思考、思想在想問題。可是止觀不一樣,止觀不是光想,它是有情境的,而情境就是有感受、有感觸,有這些東西,而你要進入那個情境。舉例來說,我們看一本武俠小說,看武俠小說跟你想像進入武俠小說不太一樣吧?懂我的意思嗎?就是我們看一個武打的招式,兩個人在決鬥,我們看到文字上的,跟你閉上眼睛稍微感受一下打鬥的那個場景是不一樣的。而後者,你要感受他在那邊打的那個才是止觀。你只是思考他怎麼打鬥,那個是思考、思想,那是表層意識的活動。但如果是後面那個止觀的話,你就會有什麼?你會引起什麼?突然有一刀砍下來的時候,你可能會害怕,你會被那個情境影響,它有那個力量。就是你進入情境當中的時候,情境當中的「喜」會影響你,情境當中的「悲」也會影響你,情境當中的「憂」會影響你,情境當中的「樂」、「恐懼」、「焦慮」會影響你。

再譬如說我們讀詩。詩,如果你只是簡單的這樣讀,跟你閉上眼睛去體會,它後面的那個東西,有一種心境,那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讀、文字、思考那是表層意識的活動,止觀是進入情境式的感受。簡單來說是這樣。

好!那就回到「我們做這些止觀的目的是什麼?」它其實是透過這種情境式的感受去薰化、扭轉我們內在潛層意識的問題。這在我們課堂上都講過了。這是一個表面上看起來很複雜的原理。因為我花了那麼多天的時間,跟你們講的,無非就是要跟你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可是做的時候其實很簡單,做的時候不複雜。做的時候,只需你進入那樣子的情境去感受。但是這個情境是我們設計出來的。一般有些人呢,也很有感觸啊!他對事情會有很多很感觸啊,可是他有感觸為什麼他解脫不了?因為他的情境沒有導引,沒有規劃,沒有被整理,這個部份就是理性的工夫。情境是一種感觸性的的東西,那是感性的,可是這個東西沒有經過理性的整理,他很難從中真正得到益處。他沒有辦法站在思維上再繼續往下加深。所以修行就是理性跟感性的不斷的深化。它是智慧跟悲心嘛!智慧就是理性,悲心就是感性。它其實就是這兩造,不斷的交互持續深化的一個過程。兩造要取得平衡。

那我就是稍微建議一下,你回去的時候,第一,從實際上操作的功夫上,打坐這件事情,先放鬆。只要掌握所緣境的原理,你就不會把它一定非得要放在呼吸上,反正找一個東西,就算你把手放在你的腳,我現在手放在這裡,原則就可以當作所緣境,原理都差不多的。第二個就是說,你對尋伺的理解有些問題。你把尋伺當作修止的的功夫了,把尋伺當作控制念頭的一個方法。不是的!尋伺只是維持著一個等待的心態,然後看自己內心的浮現,看這個浮現的過程。那為什麼要看?是因為我們平常看到的東西是末端,我們想透過這樣來看到之前的那一端是什麼。這是一個發掘的過程。這樣子,好!

 

盡信書不如無書

艾O:呃!看《李老師語錄》這本書,就是有一條。我先把原話唸一唸。這一條就是:「知識能帶給人很多方便,但也蒙蔽的人類的天真,人類受知識和經驗的暗示而不自知,不能回到單純的世界。」這句話呢,我是挺有感觸的。因為像我們每天接觸到很多信息,特別是現在網路那麼發達,每天朋友圈各種帖子,發來發去都可以發個幾百條。然後你可以發現那些帖子上面的東西,你如果不帶有一個覺察心去看那些,好像每個都寫得很有道理。什麼「你為什麼現在還那麼窮?」類似這種,很多這樣的帖子,還有「男人喜歡什麼樣的女人?」,這種帖子很多。你乍看上去感覺是很對,但是呢,每個看似很有道理的東西,其實它都是比較片面的。它會是在一定的情況下是對的,但是並不是說完全。就是說,這些東西呢,也就是其他的人知識和經驗呢,就需要我們自己去做一個判斷和梳理。我是這麼感覺的。

比方說,現在經常會說:「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這個東西我感覺現在都已經都快變為教條了。都說社會是比較亂的,家長都會告訴小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然後現在很多電視節目上面都直接就這麼說,還有一個電視劇就直接以這個「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為名的。其實你要是仔細一想,這個其實是很可笑的。你說,你要是真的是不和陌生人說話的話,你能會有幾個朋友?就是說,每個人都一開始都是陌生人嘛!就像我們現在,從一開始都是陌生人,那我們要是真的信了這句話的話,那我們現在都不可能坐下來談的這麼愉快,對不對?所以這個東西,我覺得就是說,他人的經驗還有書本上的一些知識,確實能給我們一些啟示,但是我們也是需要自己會做一些判斷。就是還是要以自己的一個初心去判斷這些東西,就比方說「不要跟那個陌生人說話」的話,如果真的是遵從了這個原則的話,一個人他對世界非常有戒備心的話,他的那個心是很拘束的。我是觀察一些戒備心很強的人,就是總覺得好像周圍都是壞人什麼的,感覺這些人一般創造力是比較差的。就是因為他的心總是拘束在一塊。就是說,他那個心不自由的話,會很影響他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中道與工夫

楊碩誠:在李老師說的這些話當中,有很多的是針對台灣當時的某一些現象而說的,可是這些世間相,也放諸四海皆準啦!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他是針對一些現象而說,但我覺得如果要把它當作修行原理的話,也挺好的。比如說,在《語錄》中曾經舉過一個例子,那時候,台灣有一段時間社會也有一點不太安定,社會治安不是太好。那時候,老師就規定我們道場的這些女眾弟子們出外都要帶警哨,就是那種安全警鈴,一拔它就會響。那時候我們幾乎每一個女性弟子身上都要帶的哦!李老師說過一句話就是:「身逢亂世的時候,要有蟑螂的精神,隨時注意自身安全」,要小心謹慎。可是如剛剛同學分享的,我們如果有時候太過謹慎,那不是一種緊張嗎?可是你反過回來看,有時候不謹慎往往是因為我們心不定,心不安定,沒有攝心。你心沒有收攝的時候,你就容易不謹慎。所以很多的東西是相對性的。所以我們不是一直強調,就是人的心,要找尋一種狀態,在佛法當中也叫「中道」。你要鬆,卻不能夠太放逸、不能夠模糊,但反過回來說,收攝心念又不能夠太緊、太壓抑、太繃,要有一個微調。所以李老師說過,叫做「既輕鬆又清醒,既清醒又輕鬆」。你們有時候要稍微去感受一下這種東西,就是什麼叫做「清醒然後又有點鬆」,然後什麼叫做「鬆但是又有一點清醒」。而有些東西是要針對狀況,比如說「具有蟑螂的精神」,那是在女性外出夜裡走路的時候,你在這環境當中就要有「蟑螂的精神」,你不需要在這裡(教室)有蟑螂的精神。面對不同的環境,我們是可以對我們的身心狀態做出一些微調。但反過來也告訴大家,混亂的環境不是只有存在於暗巷當中,我們身處的工作場所、你的位置,不是只有你走路的那個黑夜暗巷,才是混亂的環境。其實我們到處都有混亂的環境,就如同我之前講的「臨界點」。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臨界點,生活中到處都有混亂的環境。你如果沒有覺性,很容易就在混亂的環境當中失足,很容易就在臨界點走錯。所以還是保持覺,生活中要儘量維持覺的狀態。這是工夫。見地歸見地,但是落實到生活當中的時候,這就是工夫。老師以前希望我們要「二六時中…」,「二六時」就是十二個時辰哪!做什麼?「關心猿」!把心中的猿關住,要看好你的心。「二六時中關心猿」,這是我們以前共修會「密嚴會」共修當中的一個規則。就是你要來聽老師說法,要來上這個課,必須在平常生活中鍛鍊、遵守的一個準則,就是你要活在攝心的狀態當中,這個就是修定、修覺!你要經常的活在這個狀況當中,這就是工夫。

 

結語

今天基本上我們就到這裡,好不好?時間也晚了。然後也謝謝大家!我們上次也說過,未來的話我們會有一些共修的形式,同學們你們再討論一下。

上次在我們台灣道場裡面,敏慧師姊有提醒你們要追著我。這麼說好了,其實敏慧師姊非常了解我。我們在一起師兄弟很多年,彼此都比較了解。就我自己來說,其實我是一個如果能夠不說話,我就不願意說話的人。我真的不喜歡說話,就是所有的說話都是被迫的。「被迫」就是因緣走到那裡,覺得要說才說,不然我說話真的沒有樂趣。我覺得閉上眼睛「聖默然」是最快樂的一件事情。所以講實在話,如果你們沒有什麼問題,真的我也不會有問題。你們沒有問題,我很高興,但如果你們有問題來問我,我也很開心。我跟敏慧師姊不太一樣,敏慧師姊是有大悲心的人。她是有滿腔熱血,很慈悲的人。所以說她不適合像我這樣上課。如果她像我這樣上課,她很快就累死了。每一個人她都要掏心掏肺。我也很想這樣,但我可能還想保留身軀幾年。不是我不願意對你們掏心掏肺,而是有需要嗎?就是說,你們需要嗎?如果沒有需要,我不會這樣做的。但是如果有需要的時候,因為我們都是我的老師的弟子,我的老師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每當我們想要稍微懶惰一點,閉上眼睛想到他,想要懶也懶不下去。就是會有這樣的心情啦!但是得到法,是在你們身上;願不願意修行,沒有人能夠勉強。我很願意跟你們分享我所有的心境、心得、經驗。我也不認為我是最好的,因為我所有東西都來自於我的老師,但是畢竟我接觸我的老師更早、更久一些,然後在這個過程之中,可能比你們先走一步,確實有一些經驗可以跟你們分享。我自己還是在走的人。所以如果沒事,我會照顧我自己的道業。我還在成長、還在反省自己、還在淨化自己、還在提升自己,還在努力不懈的往解脫之道邁進。我還在做這件事,所以你們如果沒事的話,我不會主動關心你們的。你們放心好了!我會先關心我自己的道業,但是如果你們有事的話,我很願意跟你們分享。大概就這樣。好!謝謝大家,謝謝!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