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

與嘉義O師兄書信之二:念佛的工夫深淺與往生品位高低的問題發佈日期2011/06/09


       昨天與嘉義○師兄通信討論讀書的心得,今日收到回信,略謂自己「聽到師兄提起上師說:「念佛能使人體證涅槃,是我的經驗;念佛能使人往生淨土,則是我的信仰。」又說:「活著的時候做一個覺悟的人,死的時候往生彌陀淨土。」我心中迴盪久久。雖然我沒有親耳聽到上師說這句話,但是從已來,我都抱著這樣的信念;所以我的功課除了持佛名外,也喜於作觀,以「五念門」作為行門,而不是單單只是持名;對般若熏習與止觀修習也沒有停止;或許如此,才一聽師兄這樣說,一時觸動了深處的心思」云云。又對於善導的「觀經疏」之詮釋問題,提出了幾點切磋的意見。我回信之後,把其中的一部分內容貼在這裡。討論的是念佛的工夫深淺與往生品位高低的問題。

       「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淺。」這是蕅益大師的說法,但並不是善導的思想,更不是《觀經》的意思。在此說的不是前半句;前半句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後半句。從《觀經》九品往生段來看,看不出經文中曾經強調所有往生者都在修持名念佛,也看不出要由持名念佛的深淺來分別其品位高低。

       從《觀經》來看,修念佛法門的人,無論深淺,都是上品上生。經云:「一日乃至七日」,即言「不論其深淺」也。

       從善導大師的思想來看,他也並不強調行者工夫深淺與往生淨土相關。《觀經疏》在會通「別時意」時說:「譬如邊方,投化即易,為主即難。今時願往生者,並是一切投化眾生,豈非易也!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往生靠的是佛力,而不是靠行者的工夫,再明白不過了。《觀經疏》釋上品上生段時也說:「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我覺得,把「來世的往生淨土」與「今生的修習戒定慧(淨業三福、觀佛三昧、念佛三昧)」清楚的分疏出來,是解決淨土宗思想混淆的重要關鍵。往生淨土是靠佛的願力與功德,眾生沒有任何功德可以換得。上品上生是阿彌陀佛送給念佛人的大禮物,上品中生、下生是送給其他修大乘法而迴向淨土的;中品上生、中生是送給願生淨土的聲聞行者的。中品下生是送給世間善人的,下品則是救濟惡人的。其間品位的高下,當然明顯與往生人本身的功德有關,但不是「念佛深淺」的差別。

       至於念佛的深淺,也就是「觀佛三昧」或「念佛三昧」的深淺,修習者的往生品位,無論時節久近,功夫深淺,從《觀經》來看,都是上品上生。念佛功夫深淺來帶來的差別,不在於往生之後的品位,而在於今生的受用。念佛的人「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由此而有種種福德。世親《往生論》說:「成就柔軟心」,又說,修習念佛三昧的人雖然身處娑婆,但已能夠「得入蓮華藏世界、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或者如《觀經》所說:`「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因此,念佛願往生極樂的人,不必為「能不能往生」而憂慮,因為往生必定;也不必為往生品立高低而作努力,因為必定是上品上生。修習三福,乃至三昧,不能為來世的往生或品位有所增減,但能為現生的受用有所增減;念佛功夫的深淺,是為了讓念佛人現生就已經少分或多分的活在極樂淨土。

       這是我從上師那裡、從閱讀三經一論中,所理解的淨土教義。無知的我,當然可能會有謬失的。請你不吝指教。很高興與師兄討論,歡迎有空來玩。

溫金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