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

與嘉義O師兄書信之三:再論「觀無量壽經」的詮釋問題發佈日期2011/06/13

嘉義○師兄續來信討論「觀無量壽經」的詮釋問題,回信如下:

       我也覺得我們的討論很有意思,我們之間對於淨土宗義的了解快要逼近了。餘話不說,我們來談一個比較核心的理解。

       我先前說過,善導大師用「定善」、「散善」來分段《觀經》「正宗分」是不妥當的。這是我對《觀經疏》不以為然處,但是善導大師對於淨土宗義的詮釋,卻有許多地方是有卓見的。這是我必須聲明的。這樣說,有利於以下的討論。

       善導記集《觀經疏》,許多問題與觀點繼承前人所說,以「定善」、「散善」二詞來分段《觀經》並不是善導的發明。淨影慧遠的《觀無量壽經義疏》就先提到了,而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義疏》顯然是繼承並批判慧遠的,其中有些文段可以為證,譬如慧遠把有些九品往生者詮釋為聖人,認為聖人才能往生淨土,善導則強調九品往生都是凡夫,還特別申論了「凡夫入報土」如何可能的問題,云云。

       關於「定善」與「散善」,淨影慧遠的講法是:世尊在《觀經》中「一教修習三種淨業散善往生,二『佛告阿難』下,教其修習十六正觀定善往生。」換言之,慧遠認為,「淨業三福」就是「散善」,而「十六觀」則是「定善」,而「定善」與「散善」都是往生的憑藉。善導《觀經疏》則認為:「從日觀下至十三觀已來名為『定善』,三福九品名為『散善』。」這裡的差別在於「十六觀」包含了後三觀的「九品往生」,善導認為應該把九品往生判為「散善」,和淨業三福一樣,都是「散善」,只有十三觀才是「定善」。

       善導這樣分判,當然有他的考量與理由,就如同淨影也有其考量與理由。但我認為根本不應該這樣分,所以我不去討論二者的優劣,這也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善導比起淨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見地是,他並不認為「定善」和「散善」是往生的憑藉。

       這當然是一個非常奇特而吊詭的看法。從經典詮釋(也就是依文解義的層次)來看,當然沒有合理性。我在「新眼光讀日本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一文有過詳細的評論,這裡不再說。但是,善導的詮釋在掌握淨土經典要旨的層次,卻有力透紙背的洞察。他在《觀經疏》中,花了很多篇幅解釋了什麼是「定善」、什麼是「散善」之後,卻在流通分全部推翻,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善導所理解的「散善」並不是指「稱名念佛」。因為《觀經疏》卷四〈散善義〉說:「從此已下,次解三輩散善一門之義。就此義中,即有其二:一明三福以為正因,二明九品以為正行。」也就是說,「散善」的往生因是三福,行門是九品。(這個詮釋也是不妥當的,在此置之,不辨。)

       善導對於《觀經》的詮釋,是認為世尊因韋提希夫人之致問,講了定善;不問自說,講了「散善」:「定善一門韋提致請,散善一門是佛自說。」但是佛陀真正的意思,並不是要人修定善求往生,也不是修散善求往生,而是專稱佛名以求往生。這在依文解義的方面是很吊詭的,世尊怎麼可能會這麼龜毛,韋提希夫人問他怎樣往生淨土?佛陀講了半天,都沒有把自己的真正想法說出來,卻等到韋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等聽眾已經豁然大悟、得無生忍之後,才把自己的本意說出來。這樣的詮釋實在是很彆扭。但是善導指出,往生不是靠「定善」,也不是靠「散善」,而是靠佛的本願,從根本上推翻了淨影慧遠的觀點,卻是獨具慧眼的。

       淨影慧遠對於《觀經》的理解是:世尊教了「定善往生」與「散善往生」二種法門,而前者力道比較強一些。善導的理解卻是:世尊雖然講了定善、散善兩種往生之道,但是世尊的真意並不在此,往生不是靠眾生的功德,而是靠佛的本願,而佛的本願是稱名即來迎。他的根據是《大經》第十八願。

       師兄的想法是:持名念佛就是「散善」(這是對善導的錯解),定善、散善都是往生的資糧(這一點與慧遠相同),只是因為眾生的根器不好,所以持名比觀想要好,因此「散善」優於「定善」。因此,又不同於慧遠的觀點。

       您最後問我怎麼看具備三心的行門問題。其實《觀經》說得很清楚。《觀經》詳說的是十三觀,這是在佛力加被的情況之下,眾生得以觀成的循序漸進的觀法。但《觀經》並不認為往生淨土的行門只有這個,佛在經中講很多種行門,都可以。如淨業三福是世間善根、持戒、趣向大乘。上品上生是持戒、趣向大乘、修習六念;上品中生是趣向大乘,修習第一義諦;上品下生只是相信因果、趣向大乘而已。中品是修聲聞法或世間善。簡單的說,往生淨土的行門是「只要是佛法的正常道,世出世間善法,怎麼樣都可以」。因為,往生淨土是靠佛的願力,「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樣就可以了。佛說下品往生,用來顯明往生不是靠眾生自己的功德,否則下品往生是不可能的。

       在此情況下,為什麼還是要有行門?因為已經信佛,已經發願往生,就自然的隨分隨力,隨順佛的教化,做世出世間善法。而行此世出世間善法,不是為了求往生,因為往生必定;不是為了求品位,因為必是上品。往生之前的行持,為的是多成就一分,就在此生多得一分喜樂,早一點多一分體會極樂淨土之樂。

       關於眾生根器好壞的問題。我是相當認同善導大師所說的,深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若沒有佛陀的救度,必定永劫輪迴,造惡無量。但是信佛的人,也應當相信,在佛力護佑之下,體證佛法並不是不可能的。至於他人的根器如何,則不應當生起任何的固定見解。在某些中國淨土宗大德的眼中,眾生的根器似乎從來沒有好過。道綽的時代在隋代以前,唐宋盛世還沒開始呢!但是他認為已經是末法了,億億人修行無一得度者,他沒有料到還有六祖慧能、道元、密勒日巴這些人竟然會出世。我認為這是沒有必要的戲論。沒有必要否定別人、別的宗派、別的法門,甚至也不應當否定自己。

       修戒定慧的確不容易。問題在於修行的人有沒有用對方法,有沒有足夠的決心與努力,問題其實不在於時代怎樣了、眾生根性怎樣了。而且就像上師所說的,修行好壞,從往生淨土來看,差別只在於活著這幾十年是不是很快樂、或是不那麼快樂而已,最後到極樂世界都一樣了。所以無須對此有任何的固定見解。

       我是信佛的人,反而比較願意相信,佛陀一直沒有離開眾生。在佛法的體證上,只要眾生願意,他會幫助眾生的。事實上,這正是淨土三經之所說。阿彌陀佛成就淨土的目的在此。從「大經」的四十八願來看,除了幫助眾生往生淨土修學佛法之外,彌陀的本願也包括他方菩薩聞其名字,迅速成就平等三昧云云。這些是在說什麼呢?問題是不相信的人,這些願可能對他而言是不起作用的。

       我前幾天看到有一位百多歲的許哲女士說:「相信自己老就是老,相信自己年輕就是年輕。」這是很有意思的話。中國淨土宗人常說時代不好,眾生根器不好。怎麼不去看看南傳佛教的人怎麼看這個問題?藏傳佛教的人怎麼看這個問題?對於屬於戲論範疇的問題,還是保留一點比較好。

 
金柯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