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暨考辦

現代禪同修應熟讀背誦之內外經文 經文發佈日期2015/04/16

現代禪同修應熟讀背誦之內外經文


經文

信佛人祖光上師編

       金柯按:「內外經文」是李老師在一九九五年八月成立「秘密莊嚴共修會」,同年十月成立「密嚴二會」之後,將自己過去篋中鈔錄的世典和內典經句,提供給現代禪同修吟詠的,過去未曾對外公開。本網站成立後,曾想到在整理李老師教法時,似乎可以將這部分內容也逐漸整理出來。世國師兄知悉此一構想後,率先發心將「內外經文」重新打字,俾供上網。謹此誌之。





原序

        

本小冊所集之經文,都是過去我所勝解實踐的了義佛法,學佛的人若能一開始就依據了義的佛法修行,則是有智慧的,也是有福氣的。望有心深入現代禪心法者,能細加吟詠浸習,自當會有意想不到的智慧生起。

— 祖光 —



 

‧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金剛經 —
 

‧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    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
‧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
‧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
‧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
‧    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    圓覺經 —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般若心經 —
 
‧    有相無相無差別,至於究竟終無相。
—    華嚴經 —
 
‧    引導自己趨入佛道的至好上師,在未證菩提之前就離開他,實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    諸成就者的深奧口訣,把它當作商品一樣的出賣給那些沒有根基的惡人,實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    具有慈悲和證悟的上師,才是好的依靠。
‧    與自己見行相合,情意相投的人,才是好的相依。
‧    與世事糾纏不清,一心眷戀世上八法的上師,應遠離之。
‧    擾亂自己的心意和損害修行覺受的友伴,應拋棄之。
‧    不要一意捨棄煩惱,因為煩惱能令行者憶起智慧。
‧    不要一意捨棄欲樂,因為欲樂能灌溉和增益行者的證悟及覺受。
‧    年輕的時候,不要到處去浪遊,應該依止善妙上師,刻苦的努力修行。
‧    信心小而智慧大,就容易成為「空言多舌」者。
‧    信心大而智慧小,就容易成為「頑固不化」者。
‧    能努力精進,但沒有真實口訣的人,容易走入錯誤及過失之道。
‧    對一般凡夫俗子,若心有所求,則會顧忌眾多,連惡人的面孔都要看了。
‧    自己尚未契證法義,卻對別人說法,這是以盲引盲,實在毫無意義。
‧    於一切時處,皆能安然,修觀心性,為不可缺少之法。
‧    於因果業報之理深信不疑者,乃下根之見。
‧    見內外一切顯現諸法皆空,此是中根之見。
‧    見、能見、所見,三者無有分別,能如是知者是上根之見。
‧    慎懼因果,如護己目者,乃下根之行。
‧    於日用行為中,見一切法如夢如幻者,乃中根之行。
‧    於一切行毫無滯著者,乃上根之行。
‧    外顯諸法瞬息變滅,人壽幾何隨遇而安,若精打細算,作廣大週詳之永久計劃,實愚不可及。
‧    若能證悟心性本空,就不必在聞思上費力了。
‧    若能悟知自心明體本無垢染,就不必在淨除罪業上費力了。
‧    若能悟知妄念即是法性,就不必修持或爭取無念了。
‧    若能悟知煩惱無根,就不必依賴任何對治法了。
‧    由聞思所得的萬千智慧,不及由修證所生之一剎那智慧來得殊勝。
‧    心已入法之人,捨棄事務也好,不捨棄事務也好。
‧    已經完全斷了惑的人,修行也好,不修行也好。
‧    現量證悟法性的人,獨自在山中睡覺也好,在眾人叢中作管帶也好。
‧    於身心已得自在的人,捨棄欲樂也好,依伴欲樂也好。
‧    已得最勝證悟之瑜伽士,具有一般神通也好,沒有神通也好。
‧    道者實無能行及所行,所謂「道」者唯名無實。
‧    本性無能見所見,所謂「證悟」者唯名無實。
‧    本元之性無能修所修,所謂「覺受」者唯名無實。
‧    本來之性無能行所行,所謂「行」者唯名無實。
‧    就實義而言,實無能守所守,所謂「三昧耶戒」者唯名無實。
‧    就實義而言,實無能證所證,所謂「果位」唯名無實。
‧    離邊越意之悟境,離一切宗派偏見之戲論,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    藏傳大手印法也說:「平常心即是大手印法」。
—    岡波巴寶鬘集 —
 
‧    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    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無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    於一切法不取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    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    善智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
‧    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
‧    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    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自是自性現。
‧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
‧    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
‧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自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眼前。
‧    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    於諸境上心不染著,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    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亦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邊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    劉志略有姑為尼。
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
六祖: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
‧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    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    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    臥輪曰:臥輪有技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六祖曰:惠能沒技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
‧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
‧    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惠能最後一偈)
—    六祖壇經 —
 
‧    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    華嚴經云:
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    牛頭融問四祖法要,祖曰: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    四祖曰: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徧知。
‧    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
‧    問:對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
百丈海禪師曰:一切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
‧    維摩詰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    起心動念競走奔馳,從來不離金剛體;
宗門教下大小顯密,黃葉但止小兒啼。
‧    祖禪明心徹見法性
悲願如海廣度有情
‧    信戒無基,不可聞空。
‧    無智凡夫不可為說第一義空。
‧    有犯戒而成就持戒波羅密者,謂菩薩為度眾生,不為自己護戒。
‧    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對境心常不起,舉足皆是道場。
‧    智者知心是佛,愚者忙修止觀。
‧    空海大師言:三毒五慾皆是佛之密號,能得此意,則不染淨,不驚善惡,作五逆而忽入真如,起大欲而乍得法身。
‧    就方便言,即身成佛;就究竟言,皆不可說。
‧    明空不須勤對治,法性本來無貪瞋。
‧    心情時高時低起伏多,此豈不明法性之故耶?初見法性變化本如是!
‧    光明相續如流水,修觀無間亦無得。
‧    通達外境諸障礙,皆是無生之遊戲。
‧    直言常使凡夫怒,應酬則又亂禪定。
‧    哀感世事無實性,此心深處生厭離。
‧    樂哉萬千境象顯,樂哉猛起與狂跌;
恐怖之境增大樂,紛亂愈多愈快樂。
‧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    只有苦難存在,卻找不到受苦者,事跡是有的,卻找不到行事的人。
‧    老子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    老子《太上清淨經》曰:
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    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    明道若昧,進德若退,大智若谷,太白若辱,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聖人者,人倫之至也。
‧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    君子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也。
‧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聖人也。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可與之言而不與之言,曰「失人」,
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曰「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現代禪根本道場製作
一九九三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