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暨考辦

〈橫看成嶺側成峰(下)〉(節錄)發佈日期2016/01/14

〈橫看成嶺側成峰(下)〉(節錄)

在回答個人對彌陀法門的看法之前,我想先講一段故事,這故事是以前從密教的書籍看來的,也許我記憶不完整,但大意應該不會錯。

印度後期佛教集一切宗派之大成的阿底峽尊者,在被迎請進入西藏弘法之後(時間約在蓮花戒與摩訶衍之諍後二百五十年),每次為大眾說法總是以「三皈依」為主題。有一次許多密教阿闍黎集會的場合,阿闍黎們禮請尊者開示,不料尊者仍舊講三皈依。這時便有阿闍黎向尊者建議說:「我們都是老修行了,尊者是不是可以講一些比較高深的佛法?」尊者便回答:「我學佛至今所瞭解的只是三皈依,我不知三皈依之外另有高深的佛法。各位如果認為另有高深的佛法,應另請他人。」這些阿闍黎聽了尊者這番話都感到十分慚愧。

我之所以講這段故事,是要大家瞭解:佛教的哲學義理儘管浩瀚無邊,但它真正要表達的,所要人們親證的,其實不多;另方面,佛教的修證境界雖然經論上絕大部份是以非常偉大崇高的方式來描述,但偶爾也會以卑微渺小的方式來透露涅槃解脫的消息——雖然這種表述方式並不易引起一向喜愛最高、圓滿、絕對、第一……的眾生注目。只是一般人那裏會知道所謂「最高」「圓滿」「絕對」「第一」其實是薩迦耶見的異名!

彌陀法門在接引眾生邁向解脫之路,從一開始就是以自承卑微渺小、業障深重以及因自身無力解脫唯有仰賴彌陀如來救贖的皈依心為教化重點;另方面當然還包括大乘佛教共通的教義,如「諸行無常」「五蘊無我」「諸法如幻」等,只是彌陀法門通常不是以哲理的方式來說明這些高深的教義,反而是以一般痛苦紛亂的凡夫都能感受經驗的通俗語言,諸如「人生短暫」「此身是臭皮囊」「黃泉路上人皆孤獨」「夫妻猶如同林鳥,大限到來各分飛」「荒郊日落草風悲,試問骷髏你是誰?」……來引導眾生發起出離心並放下對世間的貪戀執著。

彌陀法門在教理哲學方面,比起阿含般若禪,無可否認是更為疏漏,不過就修證解脫而言,重要的並不在於理論有多麼嚴密精深,而是在於實踐;任何宗派的行人,只要有相應於無我、空的行持,也就能夠解脫。如果我們不被艱深難懂富麗動人的佛學名相所吸引,我覺得虔敬修習彌陀法門的人,他們在解脫境的實際造詣往往更勝於許多修習中觀、密教、禪宗著有盛名的宗教師。

儘管如前面所說,彌陀法門的修行是很殊勝的,不過,如果認為彌陀法門的殊勝完全因為它含攝三三昧的解脫原理於感性的行持之中,而排除了「念佛往生」這一他力的部份,那麼對於這樣的立論,我的態度是中立的;我所謂的「中立」是指,我只是聽,我知道有人有這樣的主張,但我不曉得他說得對不對,也沒有意念沒有能力去探個究竟,只是我確定自己的態度不是這樣的。

為什麼我的態度是中立的(其實也可以說是無諍或無意見)?因為我對「阿彌陀佛」感到很親切,而生起那樣的立論、那樣的態度,對我而言是很唐突的。其次,儘管我沒辦法證明法界中有不可思議的神祕力量,可是在我的意念中,業報不失的信仰已融為生命的一部份。對於「念佛是不是可以往生?」平心的說,這世上有誰知道呢?但是我自己還是想到就會念佛,並且也經常勸人念佛。

總的說,我信佛、念佛,並且也就過去所習回答一些同修的問題,在我而言,覺得都沒有問題,可是聽的人或許仍有無法釋疑的地方,但這應該是正常自然的事,因為我也是被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