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問答及其他

深圳正安聚友會訪台歸來後的心得分享(上)發佈日期2014/11/17

深圳正安聚友會訪台歸來後的心得分享(上)


編者按:一群來自中國大陸深圳的朋友,趁十月初的假期到台灣來旅遊,順道訪問象山淨苑,分別在十月二日、四日兩度蒞臨。聚會在輕鬆隨興的法談中進行,會後並致贈《李元松老師語錄》等教材供參考。(詳見本網站消息:碩誠師兄率「正安聚友會」朋友參訪象山淨苑)。這群在「正安聚友會」,向楊碩誠師兄學習太極拳和止觀的朋友,在回到深圳後,開始在其「微信」的群組中,每日分享李老師語錄的十則法語,做為大家討論的題材。在十月十九日的聚會中,朋友們又以這次台灣之旅和閱讀李老師語錄的心得,做為共修的主題。碩誠師兄把當天聚會的實況錄音提供給台北象山淨苑的同修聽聞。本網站在徵得碩誠師兄的同意後,也將實況錄音整理成文字稿,以豐富本網站的內容。這場聚會歷時兩個小時,整理出來的文字稿近三萬字,分三次刊完。

 



簡介《李元松老師語錄》

碩誠:這段時間,我自己在外面行程比較多,經常在外面跑,感覺還是難免在身心上有些影響。最近,冬菁在微信的群組上,發《李老師語錄》上的一些摘要。其實這對我來說,也是又重新跟我的老師再一次學習。

李老師這個《語錄》當時編撰的原因,是因為台灣有一個佛教學者藍吉富老師,他的建議。因為以往李老師的書籍,大多就是他每一段時期,根據我們當時的狀況,為我們做的一些開示,有點類似一個課程,課程結束之後,就把課程錄音的內容整理出來,成為一本書。於是李老師一段時期就出一本書,而這個書的內容,就是他在這段時期講的東西。比如說,其中有一段時期,有個出版社的編輯邀請他講對禪宗公案的解析,於是他隨緣開了十堂課,為我們講這個內容。這個內容後來就成為一個錄音的出版品,然後把內容又整理成書籍。因此,藍老師感覺好像一般人要學習李老師的思想,可能必須要所有的書都讀完。藍吉富老師和李老師兩個人是非常好的朋友,那時候,藍吉富老師就跟李老師建議,編纂一部完整的《現代禪教典》。李老師也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建議。

在這樣的構想下,那時我們很多的同學先協助,把李老師過去講過的很多的法談記錄的內容,一條一條節錄下來,然後李老師又根據佛法的修行次第,規劃成幾個大類,把這些語錄編輯進去。所以你看,冬菁現在正在發的這個,就是最基本的待人處事的道理,還沒進入真正的修行。就是做人要怎麼樣做,而且做人裡面還分:怎麼樣對家庭,怎麼樣對工作,這樣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上來。過一段時間之後,會進入道基前行,就是你要怎麼樣準備好學佛、要怎麼準備好修行。然後逐漸的才會進入真正的修行次第,譬如說如何修定,如何修止觀,如何修本地風光,一層一層這樣子。那時候,大概總共從超過上萬條法語當中,收錄了三千條左右,就是現在的內容,然後把它編成了這一個冊子。

這個冊子,現在的書名是《李元松老師語錄》,這是老師過世之後,才它印成書出版的。但是這部書剛編成的時候,除了全文上網之外,作為弟子,我們都收到一本集冊,就是把網頁的內容複印成一本冊子,這一本冊子的名稱叫《現代禪的教育》。這部現代禪的教典,代表著老師他由最基礎到最深,教一個人如何從待人處事的道理,到如何成為禪者,到解脫之道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表面上他好像沒有講太多的理論,都是一小段、一小段,可是其實非常嚴謹、嚴密的。因為經過編輯之後,一層一層﹑一層一層,講得非常非常的細。

我自己個人認為,這本語錄是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書。在過去還沒有出版的時候,它稱不上一本書,只能算是老師給我們的一個教材,或者是一個資料,但是對我自己來說是影響非常深。我在上課的過程之中,常常談到的很多內容,都是來自於這本書。以前我在課堂上曾經提到李老師教我們要吟詠《古詩詞》,然後我自己也經常吟詠李老師的這些句子,就當作古詩或經句一樣的在吟詠。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薰修、薰習的方法,那也推薦給你們參考。

因為修行,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會有一段時間發覺似乎什麼都要修,就是你要修的東西太多了,然後呢,又感覺就是因為太大了,所以不知道要往哪裡去,或者是沒有一個落地的地方。那麼透過這樣子的一句話,有時候就把這些很大的東西,歸納成一個很小的事相上,它就變成讓我們有一個依據、有一個憑藉。雖然這本書裡面,李老師講述的有些是世間法,就如同我們之前在課堂上說的世俗諦,而有些是第一義諦,有些是世間待人處事的道理,有些是直暢佛法的本懷,但是不管怎麼說,我感覺在我心目中,從任何一句話,它都涵蓋了所有的一切。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針對某一件世俗的事情講,可是它後面涵蓋了整個佛法的精神。慢慢你們去體會,因為就我自己來說,它是從一個有智慧的人心中傳達出來的聲音,所以透過這句話,這傳達出來的聲音,可以看到、可以接觸到佛法的智慧是什麼。在我心裡面的感覺是這樣子。

會有今天的這個共修,是我們小邪同學從台灣回來之後,感覺上好像自我需要有精進提升,雖然她今天因公司派她外出沒有來,但是她表達了這樣的一個意願,想要約大家一起來聚一下。在座有些同學去了台灣,有些同學沒有一起參與,經過小邪同學的設計是這樣子的:首先請參與的人,分享一下去台灣的一些見聞或心情。想要說一說的,可以來說一說。好不好?有沒有自告奮勇先說的?

 

面對現代禪教團的歷史

槿O:好像沒看過小亮主持。

碩誠:好!就委託小亮主持。那就先把主持的工作交給維亮。

維O:小邪的安排就是:首先,我們去過台灣象山淨苑那邊的,談談自己的感受,然後再講一講,冬菁剛剛發的《李老師語錄》,說一些自己覺得有點感觸的法語,然後談談自己的感想。然後,可以向老師提些問題,老師給我們解答。基本就是這麼一個流程。

那麼,從我而言呢,去台灣象山淨苑,其實印象還是蠻深刻的。上半場,溫老師講了現代禪的歷史概況。我個人感覺呢,溫老師講的那個概況,非常直截,沒有什麼遮遮掩掩。就是說,包括自己在平時在看現代禪的東西的時候,包括網上,現在傳了一些報導、觀點、不同的看法,這些東西基本上他都非常直截的說到。這點有點出乎我原來的那個想法,覺得是一個非常開誠佈公的一個態度。這個呢,大家有機會可以去全面了解一下現代禪它的產生、發展、它的現狀。

這些東西我覺得對於我們以後的學習,或者說修行是非常重要的。起碼有一點就是說,如果我們要做修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有一個信念、有一個正信?是不是要斷除一些疑惑?對於這個,我自己的看法是,尤其就現代禪的這個教團來說,如果不去做一點事情的話,可能心裡永遠都會有一個疑惑在,這個我覺得是難以避免的。

因為現代禪不同於其他的宗教流派,不同於禪宗,或者其他這個宗那個宗,也不同於藏密,也不同於說是淨土宗。它是一個台灣產生的,到現在也只有很短的時間。那麼它為什麼能夠產生?它和其他的有什麼不一樣?或者說,相對於一些容易讓人產生所謂的附佛外道的這麼一些團體究竟有什麼區別?如果這個問題不去解決的話,可能會對自己樹立正確的信念,或者是正確的修行方式,可能會產生影響。所以說,不如你就直接去看這些東西、去想,正面的也好,負面的也好,都可以去看。我的感覺是這樣子。

我的理解就是,到現在那些負面東西、正面東西,其實我基本都已經看過了。我去看過了,要自己去想,然後你才有可能往前走。不是說老師,或是某一個人說我們應該信一個什麼東西,我們就去信,那個很有可能就帶到溝裡了,這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所以,我的建議是大家去看一看,了解一下。

 


直指人心的佛教

那麼下半場比較震撼的是敏慧老師。我們跟他們交流、說說話,如果以小時計,有三、五個小時這麼一個情形。那麼她對每個人的特點,幾乎是一下就能中的。這點是比較讓我震撼,包括劉院長的情況,冬菁的情況,再峰的情況,我的情況,還有雪蓉的情況,說得都非常直截了當。雖然言語沒有過多的交流,但是她只要看這個人的狀況,就能夠說到點上,那麼這點是我比較震撼的。而且她說的途徑也都是,大家覺得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說的都是自己的情形,那大家當然就覺得是非常有道理的。我想這畢竟也不是一年兩年能夠修行過來的,肯定是有一個非常敏銳的視角,她有她的立腳點,但是她的立腳點究竟是什麼,這個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的。

但是我跟著看,她始終還是按照佛學的那種基本的思維方式,來看這個問題,去解析它。所有東西都是從佛學的思想來做的一件事情,來了解眼前的這個人。那種教法,那種直指人心的東西,應該是以前,起碼我很少見的。也許有的人能夠做到,但他基本不說,我早把你看透了,但我就是不說,這種人可能是存在的。但是能夠見到又直截了當這麼說的,確實不多。這個有機會的話,還是應該再去一趟拜訪拜訪。

那麼現場也掛了很多的法言法語,其中一個可能大家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一期一會」。這個思想呢,我不知道說的對不對,可能從日本的那邊來的,它的根源也跟茶道有相關。「一期一會」呢,我個人的理解就是,某一次的聚會也好,每一次的情形也好,只有當下這麼一次,不可能重複,也是一種「活在當下」、「只管打坐」的那麼一個理念。這個我們在台灣的時候,經常會拿出這種話來說,經常會講。這個經歷呢,不就也是一個「一期一會」的經歷,可能以後還會有更加深刻的一些其他的經歷,但是和這次肯定是不一樣的。每一個每一次呢,都會有它自己的特點,它的好、它的不好。只是說每一次都應該珍惜這麼一個機會,誰知道會不會還有第二次的會?這個都是非常難以預見到的,誰也說不清楚。那麼在這些呢,我們很多的同學,應該說感觸都非常深,非常深。那宇琴的感受都是非常深的,所以說宇琴同學,講一講,那天也給我們非常深的感觸。

 

決定信或決定不信

宇O:我嗎?那我就接棒吧!我想分享兩點,一點就是關於「信」和「不信」的問題。就是我在淨苑道場,覺得自己解決掉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說,金柯師兄跟我們講現代禪教團歷史的這個過程中,他提到了一點就是,我們對於一個事情(編者按,指「是否信解三世輪迴」),你要有自己的態度。就是,你可以選擇信,也可以選擇不信,但是呢,需要抉擇一個態度出來。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一個啟發。就簡單說我們「信佛」這件事情,很多人是大多數時候他不信,但是有時候他信一下──當他需要自我安慰的時候,他會選擇信一下。這種混淆往往變成了我們很多糾結煩惱的一個來源。就是當你沒有一個明確的態度的時候,往往可能問題就會隨時產生。這一點對我是有一個很大的啟發的,並且很深的觸動了我。這是一點。

 

接納別人也接納自己

第二點就是,我們在二號晚上,就是小亮說我很激動的那一天晚上,敏慧師姐給了我一個很大的一個啟發,就是,當時她其實是很隨意的跟另外一位朋友在說,「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是怎麼樣的一個態度,怎麼來應對?」這件事情,她就很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那個讓你生氣的人啊,他的行為並不是故意的啊,那你自己生氣呢,你也不是故意的啊!你不是說,我想一下,我要生氣,然後我生氣了。不是這樣的。是你已經先生氣了,然後你才意識到『我怎麼生氣了?』,甚至可能要氣過之後,你才覺察到說『我生氣了』」。這一點呢,是很深刻的觸動到了我。

因為這個就是,我想到了楊老師所說的「修養」和「修行」的關係,就是這兩個的對比。我們往往會說,我們人要包容、要寬容,而這種所謂的寬容,往往是在修養的層面。是我去盡量的寬容別人,甚至我去看到他的業力也好,我去看到他的無明,我去包容他而已,但是這個並不真正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可能只能在修養層面說,我不不與他正面發生衝突,但他一點都不能解決你的內心升起了無窮的怒火,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

而在淨苑道場這樣,敏慧師姐這樣非常淡的一句話,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安撫。就是說,當你因為別人的行為而生氣的時候,你可以非常淡然的看到:他真的不是故意的,因為你包容了他的「不故意」,你也就能夠包容自己的生氣,你也不是故意生氣的啊。就是接納它的存在,它是一種存在。我們需要更細緻的去看,你的氣,你的這個生氣是從哪裡來的呢?當這樣的一個視角,你建立起來的時候,我們才有一個路徑和信心,去往下探詢心底裡面的那一個根源。這個是給我一個特別感動的一個點。這兩點是我自己覺得很有收穫的。

 

坦誠的美麗

然後呢,我另外一個特別感觸的地方是在於道場的那個氛圍,就是師兄弟之間的那種氛圍。我確實沒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所接觸的朋友,包括同事,包括親屬之間,我都很少有看到那麼坦蕩的一種感情,這個是讓我非常非常感動的一件事情。所以,當敏慧師姐和我擁抱的時候,我確實是淚如雨下,是因為我真的被她的真誠所感染。就是,這樣一個跟我初次見面的人,她可以那麼坦誠的來面對我;這使我有了勇氣,可以用同樣的坦誠去面對別人。

這件事情是,她向我證明了一個女性,可以如此。.她已經50多歲了。回來以後,我經常跟我朋友說起,我說,我第一次看到如此美麗的一個女性。她的那種美麗不是容顏、不是氣質、不是語言、不是心靈,不是這些東西,她的美麗就是她的全然的坦誠,就這種真誠,真誠無礙的美麗是真正可以把人融化的。那樣的一種美,這種感觸特別好。這會讓我心裡面覺得一個女性,她是可以如此的美麗的。由此我在想,我其實有點想成為這樣的女性。這樣就想起楊老師原來跟我們說過說,當他看到李元松老師的時候就說:「我想成為老師這樣的人。」這樣的一位師姐的出現,同為女性,她給了我一個特別大的,心靈上的一個撫慰吧!讓我看到說:「天啊!原來一個女性可以如此的美麗!」這是特別觸動我的點,我分享這幾點給大家。

此外,我還想說那幅字。那幅字真的是我們漂洋過海,從台灣帶回來的:「凡快樂聰明有品之人,我最喜歡,一輩子與之為友。」

 

台灣的佛陀與阿毛

槿O:我也分享一下我的感受。我最近有一個想法就是,因為我習慣把東西整理一下,就是,在學習、修行方面,我覺得可能有大的三塊:一個就是見識,一個是見地,一個是功夫。這如果套在這次去台灣,包括去道場的感受,第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收穫就是見識的增長。但是我覺得,這個收穫呢,並不是某一個點,而是一個整體的那種感受。這就好像去機場接一個人,看了照片接這個人,和不看照片接這個人。雖然沒有看照片,約好了地方,也能接到人,但是看了之後呢,就好像在接的過程更順暢,或者更心安。那去道場,去整個台灣,我覺得看到的一個狀況。看到道場大家修行,包括除了楊老師之外,又看到另外的兩位老師,還有幾個師兄姐。他們師兄弟之間的這個狀態,就覺得大概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狀態,自己心裡的感觸又多了一些。這是一個。

第二個就是,我看到了台灣,有很多的民間信仰,到處都是土地廟之類的,還有包括基督教的這個,他們有的教堂有的好像不像教堂,也是像這種共修點的樣子。然後走到每一個街道,一個路口,就會看到,也許不是一個廟,就搭了一個小棚子就辦了一個廟。然後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想起了楊老師提到過的,李元松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就是說:「看待佛陀就像隔壁家阿毛,看待阿毛像佛陀」。但之前覺得道理上好像是這樣,但是沒有感觸,這次有一個對比。就是我覺得,之前我自己的學習,也包括可能大陸的一個整體狀況,就是看待宗教,好像一個是旅遊化,另外一個就是神聖化太嚴重。就好像,要拜佛,或者佛陀,或者去廟裡,感覺當然非常的莊嚴興盛,但又好像太過莊嚴和神聖,反而覺得距離很遠。這是我覺得我自己很難信佛教,或者說在情感上很難有共鳴的一個原因吧?就是可能把這件事看得太過神聖和莊重。反而在台灣,我看到路邊就一個廟,大家去拜一拜、說一說,這是其中一個點。第二個就是象山淨苑,我看它也非常簡單。在深圳,我們看到很多的這種道場或者會所,都非常的豪華,有很多的佛像或什麼,金碧輝煌。其實象山淨苑道場非常簡單,就是一個民宅。但是透過這兩種的感觸,我覺得好像我對佛教的這個感受,更親切了一些。

那再岔開來說,就是在最近的修行功夫上我的一個體會,回來之後的一個無心的影響就是,其實我一直對佛教,那到現在為止,正如宇琴所說的,我自己到現在對佛,還是沒有信,但是去了台灣看了之後,包括最近又在看李老師的書,我感覺好像對彌陀好像親切了一些。雖然我還沒信,但是看書,然後最近在打坐,我自己的家裡也請了一個佛像,以前也會上上香啊,會拜一拜啊,但是最近好像心態上親切了一些。這個我覺得是一個比較大的收穫吧,距離感少了。這是第一個大點。

 

直心是道場

第二個,關於道場本身這件事情我有一個感觸,就是剛才有提到,我覺得淨苑其實真的很簡單,就是一個住宅樓裡面的一個大房子而已。我們自己大家同學們一起學習,也希望有一個道場。其實我覺得在那裡面,大家有個共同的感覺,就是楊老師他們師兄弟之間的關係。其實我覺得場所真的不太重要,關鍵是人。但是他們這群人為什麼能做到呢?就是之前楊老師也提過,我這次的感觸又加深了,就是「直心是道場」。我覺得可能,我們自己現在也在共修啊,也想建立這樣的一個氛圍,可能場所也基本有了,比如說在學院。大家在一起,可能共修有所感,我們在那個時候也向老師們提出疑問,好像我們的共修氛圍不夠濃烈,有時候參與,有時候不參與,或者收穫不是很大,有時候大家也討論不起來,好像沒什麼可以深入討論下去,批判不出來。我覺得「直心是道場」。如果我們情真意切的,有些什麼想法,有些什麼看法,我們能夠坦誠無礙的溝通交流,慢慢的我們自己的這個學習的道場,就會建立起來。可能剛開始人少,或者我們的場地有一個學院這樣的地方,就會建立起一個道場。這是我對本身道場這個事情,就有一個感觸。

最後一個就是,最近我的一個體會就是,在台灣我看到了,整個人的狀態,整個社會的狀態,還是心態上比較安穩一些,就是相對於我們在深圳的生活狀態。那我最近在自己修行的過程中,就是一週會有一個很明顯的感覺。就是我覺得這週我對自己內心狀態的體會更顯明了一些。之前會在意識層面想到,會認識到自己的心是緊的、會有焦慮、會有不安;但是最近我好像因為去了台灣之後,有一些整體的感觸,會有一個延續。在做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心,真的好像是被捏著的那種感覺,很明顯體會到了這個狀態。這跟之前只是在腦海裡認識到,我覺得是一個很大的收穫吧!

我覺得我的整體的收穫是整體的這種,倒不是某個點。就是看到了老師,看到了道場,和在台灣整體的感受,可能會比較零散。基本就分享這些。

 

台灣因信仰而平和

希O:那麼我也說幾句吧!我是比大家早到了一些,常來,然後自己也找了一些地方。對台灣整體的感覺就是,台灣這個社會的宗教信仰也挺多,然後佛教感覺是無處不在。因為不管是從電視──電視上有很多個佛教的電視台,然後民眾的生活中,到處都是廟,然後包括在旅遊點,也會接到一些佛教團體的傳單。那麼感覺就是,佛教在台灣生活中是無處不在,而且是深入普通民眾的。而且就是因為如此,所以我感覺,相對來說,在大陸的話,廟裡面是迷信的人多,而真正相信佛教,而且修行的人就沒有那麼多;那麼在台灣的廟裡面,就感覺到還是修行的人佔很大的一部分。那麼同時呢,我在東南亞很多佛教國家旅遊,就感覺到當地人的善良,和發自內心的一種喜悅的這種感覺,那麼在台灣也同樣感覺到了,這個首先就是民眾的待人和善,然後盡自己所能的去幫助別人,然後,相對來說,大家交流比較平和一些。就是在台灣,我基本上沒見到在大街上吵架的這種情況。那麼我就感覺到這個宗教和信仰,對於這個整個社會的人的生活還是有非常大的一個影響。

那麼在象山淨苑裡面,那麼接觸了楊老師的師兄師姐,那麼給我了也一個更深的一些感受。就是他們師兄弟之間是,非常的真誠,然後直接。首先,敏慧師姐她看人是非常準的。那麼她跟我們剛開始接觸時,她對每個人的一些特點,都看出來了,而且就是直接向你指出來,這就是一個比較很真的。那麼同時的話,敏慧師姐的師弟們,在表現出跟以前有進步的地方,她會不由自主的在讚嘆這個師弟的精進。那麼就是,這個師兄弟修行的狀態,有好的就是說好的,然後有不好的就直接指出來。這樣的話,實際上對大家的修行,都是有很大的促進的。那麼可能在現實社會,或者是在我們工作的關係中,這種情況就非常少,別人看到的一些東西也不會跟你講。

 

稱名即止觀

另外,就是當時我問了一下關於淨土宗的修行途徑,就是通過唱念佛名,跟阿彌陀佛交流。因為我以前覺得,那些念佛的,是有點迷信的感覺,因為好像有一些鄉下老太太啊,或者是諸如此類的人,他們修行的方法就是念佛、拜佛。我以前的想法是覺得這個好像不是修行,而是一個迷信。那麼,我問出了我的問題以後呢,敏慧師姐的解釋,讓我意識到,這個其實也是一種止觀的方法。那麼念佛的過程,是一個止的過程,可以讓你心情平靜,然後讓你專注在一個點上,而和阿彌陀佛的交流的話,就是一個觀想的過程。那麼讓我就意識到,看待修行過程中的各種方法,應該都是向著同一個目標的不同的途徑;那麼不管是採取什麼方法,最終都可以達到同一個目的。那麼就不應該根據自己以往的一些經驗,而有一些偏見。看其他人有沒有要分享的?


修行始於當下

東O:去台灣之前呢,我更多的是把這次的行程當成一個普通的旅行;但是潛意識當中也有是因為要去象山這個道場,還是覺得是不是會有不一樣。那麼在去之前,其實對於修行這件事情,我的基礎也比較低,閱過的書籍也很少。但是從楊老師講完以後,我就知道其實就是從現在我們每天做的每件事上,都可以得到一個鍛鍊,都可以有一個自我的修行。其實這就符合了,我之前就拿到了的李元松老師的書《二十一世紀的禪》所說的,就是現代的方式怎麼來修行。因為我們沒有脫離現在的社會,我們每天都面臨著俗世的所有事情,在此情況下,我們能不能修?怎麼修?是不是非要走到山上、走到道場,脫離開這個?做不到!做不到那麼也能修,就是從當下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天最普通的每一件事情開始。那麼就是帶著這種心境吧,就去了台灣。

我們先後去過象山淨苑兩次。其實感觸很深的就是,因為在沒去之前,楊老師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從當下開始做起」,那麼看到楊老師的師兄師姐,就是溫老師還有敏慧老師,他們都一樣,他們都是很平和,而且他跟我們講述的,就是平平常常的一些事情。比如說,對每個人的剖析、解析,就是從他身邊的事情開始說起,沒有說得很大、很遠,就是實實在在的。所以每說一件事情,可能都會給每個當事人,造成心理上很大的一種衝擊。因為很直接、很現實。那麼最明顯就是比如說,我太太。雖然她提問的那一段,我當時不在,但是回來講,原來是針對孩子的問題。那麼其實就這件問題上,我這一路感觸非常的深。不只是各位老師,連一起旅遊的這些朋友,都在時不時的在孩子身上,和在我們身上來做這種交流。而這種感觸,在道場的那一瞬間就更加的深刻。就是同修,或者是老師的師兄姐妹們之間,這種互相的這種幫助,互相的這種最平實的這種感受,這種對我們自己的幫助,其實是非常非常的大。我們如果說離開了這個,比如說道場以外的人,可能並沒有得到這麼真實真誠,沒有任何目的的這種幫助,在這個當下的感受非常明顯。

還有另外一個就是,老師們都很直接,也很真誠。最明顯的就是我記得,因為我每次上楊老師的課,我的感受上課真的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因為我聽的都很累,老師講我覺得更累。但是敏慧老師說,你們別看楊老師平時不說話,你們要問,有多少問題都問,他是個外冷內熱的。你們有這樣的機會不容易,要珍惜,你們有再多的問題你們別怕,老師心裡都其實是高興的。包括他們自己也是如此。當天,大夥都提了很多問題,其實他們都儘量用自己的感受,能讓大夥最快、最直接的明白,這種感覺真的是很難得。

 

一期一會

那麼,我們再提到這個「一期一會」。我們包括今天這個場合,能跟楊老師有這麼個機會學習,到台灣能跟金柯師兄和敏慧師姐集會,這都是不容易的,我們都要從那一刻珍惜當下。其實就是每一刻我們都可以做一個自我修行、自我反饋,這個真的是在道場上體會特別深。

另外,在整個旅途當中,哪怕就是吃消夜的那天晚上,我們喝了酒,其實一樣能夠把我們點點滴滴的一些感觸碰撞出來,能夠打到我的心裡頭,而且能夠影響到。這一點呢,我也得到了收穫,就是從旅行回來以後到現在,短短的,沒有很長時間,女兒也好,妻子也好,我也好,我們之間處理各種問題的方式也好,都發生了很大的一些變化。我在變,小孩也在變;小孩也在變,我們又跟著變,整個這種狀態就完全已經開始走向一個比較好的一面了。這個是讓我感觸很深的。

那麼回過頭來,今天再有這個聚會,那麼我沒想到這個群現在也很大了。真的就像在第二次聚會的時候大師兄講的,我們怎麼樣用一種方式,能讓大夥的這種聚會,能夠碰撞出更多的東西,讓每個人得到更多的這種提升吧?當時好像敏慧師姐就送了《李元松老師語錄》這一套書過來,那也很感謝大師兄,每天早上5點鐘起來,6點鐘發這個到微信上。在去台灣的時候,我跟大師兄是一個宿舍,我睡得可好了,他比我睡得還好,呼嚕呼嚕的。但是這一段他都很早起來,所以每天早上能看到這些語錄,真的是感觸很深。而且這些語錄,大夥覺得怎樣,我感觸是很深的。因為它不像我們看到的什麼各種經書據典,可能我看了半天都不懂什麼意思,但是這個都是我們身邊日常中,可能當下一會兒,或者昨天就遇到的事情。馬上看到這個語錄,我靜下心來想一想,感受是不一樣的。那麼再加上群裡頭共修的群友,在發揮出來一些自己的感受,這種幫助真的是很大。所以我再次感謝正安,感謝各位道友給我們提供了這次台灣的之行,也希望我們以後這種共修的機會,會更多一點。那麼再次謝謝大家。
(上,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