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問答及其他

溫老師共修講義選編一 讀上師法語:禪定鍛鍊發佈日期2023/06/05

溫老師共修講義選編一
 
讀上師法語:禪定鍛鍊
 
這一課講義的內容都是李元松老師語錄「禪定鍛鍊」這一章的條目,溫老師用七個小節加以整編,用示上師的修定之教。

一、修定的動機  

○日常生活,為了想清楚一件小事,尚得讓自己先靜下來,何況是觀照宇宙人生的道理呢!
(按:當一個人發覺自己有必要改變慌亂、急躁的個性,他才有修定的動機!有了修定的動機,人才會開始修定。)
 
○禪定使人的心平靜如水。一般來講,企畫的人思路要很綿密,思考要很冷靜;一個脾氣暴躁、魯魯莽莽的人,沒辦法作深細的觀察跟思考。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欠缺禪定,是沒辦法作深觀的,沒辦法觀察潛意識裡面那些蠢蠢欲動的東西,到底從何而來?古人說︰「水清魚自現,心靜思自明」,多少可為此做註腳。
 (按:改變慌亂、急躁的個性!)
 
○修習禪定,首先要清楚「我修禪定的動機是什麼?」如果自省純粹是為了增長人生智慧或趣向悟道解脫則可;如果內心深處摻雜有其他動機,例如擁有超能力、與「佛菩薩」溝通、感覺靈敏可以炫耀他人、身體會充滿磁場、引發氣功……等等,如果摻雜這些的話,則易走入「美麗險厄的歧途」,不值得鼓勵。

○人生在世註定有苦,一般人側重改變痛苦的環境,有智者則傾力修習禪定,以增強對苦的抗拒力和忍受力
(按:增強對苦的抗拒力和忍受力就是所謂的增長人生智慧。)
 
○一個人倘若缺乏穩重、堅定、自制、清明之個性,尚且不足成為一個見利不動、臨危不亂的君子,何況佛祖剛骨、法門龍象呢?除非是「魏晉清談」式的佛教,若是真正的佛教,沒有不重視禪定的。
(按:穩重、堅定、自制、清明之個性就是所謂的增長人生智慧。)
 
人只有對自己沒有武裝,沒有防衛,才有辦法看清並淨化自己的意識。而無明則是更深極甚深,我們真正的動機和企圖,尚且不易察覺,何況是根深蒂固、與生俱來的時空實在感?
(按:對自己沒有武裝,沒有防衛就是所謂的增長人生智慧。)
 
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會去追求一個不需要依賴任何事物也能夠使他安心自在的東西。我覺得「靜坐入定」的快樂,是值得向世人推薦的。

○修定的人,沈浸在簡單的生活中,享受單純的滿足。

○從世俗立場來看,禪定的鍛練是具實用性且使人寧靜快樂的有效方法。
 
二、禪定在鍛鍊什麼?(就是意志力)
 
○把心關在當下眼前,人在哪裏心就在哪裏,久了,就成為禪定。

○一個人真正的定力,其基礎必須建立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歷緣對境當中。如果個性很清醒、個性很沈著、思想很冷靜,永遠保持在一心一境的個性上,這樣的人,他的定性才能夠成就。

○靜坐祇是鍛鍊禪定的方式之一,並非唯一的;日常生活隨時保持念念分明、攝心不放逸,才是重要的修定口訣。

○佛法之修行,居於重心地位的是意志力的鍛鍊

經常讓自己心無雜念,久了意志就會堅強。
 
三、修定的前提(戒德)
 
○欲修禪定,先求無愧於心。於心有愧者,即使功夫成片,也不外是邪定。(按:人品)
 
○沒有愧欠別人者、負起責任者、不傷害他人者,由於他們心安理得、問心無愧,所以易得定。(按:人品)
 
○定力無基,一般乃因意志不堅、怕死、怕苦、怕難、怕累、怕無名、怕被看不起,對前途、事業、家庭子女、聲望等心懷擔憂,不能堅實地活在眼前,勇敢地面對人生一切可能的逆境,缺乏「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氣魄。(按:這就是個性軟弱)
 
○動中的散亂,乃肇因於個性的缺乏穩重、果斷使然。為了對治動中的散亂,行者務必先使自己養成理性的思考習慣和包容體諒的民主胸襟,並且凡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必得履行之,使自己捫心無愧、安然處之。(按:這就是個性成熟)

○平常不要壓抑,應培養開放的心靈。

○心中有想做的事,卻硬壓著去打坐,將會生起更多的雜念。(按:個性壓抑)

○人之所以散亂、念想紛飛,與其說是欠缺定力,倒不如更根本的說是因為渴愛,是因為內心深處存有對精神或物質的染愛,而至心猿意馬奔馳不停。(按:無明、戲論)
 
四、打坐的要領
 
摒息諸緣、聚精會神:平常不要壓抑,應培養開放的心靈,打坐的時候,則應摒息諸緣,繫念數息:一、二、三——如此才是有效的訓練。不過,正因「打坐」須得聚精會神,所以每次打坐時間應以三分鐘為限(一日可多次)。

獻身的勇氣和決心:在打坐時,無論你是觀察念頭之起處,或者採取念念分明的方法,重要的是,要有獻身的勇氣和決心。就如佛陀坐於菩提樹下一般,即使利刃割解肢體,亦絕不動一念。打坐而能有這般莊嚴肅穆具足威儀的堅固誓願,就算是半個小時、十分鐘、三分鐘,必然亦可經驗到前所未有的定心;縱或未能脫胎換骨,頓見本來面目,但是在強烈定心的體驗之下,各自的意志力當可趨堅韌清和。

不悔:我們打坐時,突然想到別的地方去,並不會障礙修定;什麼最障礙禪定?是「悔箭入心」,也就是對於已逝去的種種產生追悔心。追悔不只是起一個念頭,而是心態上有焦慮,悔箭入心才會障礙禪定。

○心在腔子裡:靜中鍛鍊禪定的要領只是:閉起眼睛來,不要讓心往外跑。如此而已。

○隨遇而安:靜坐時得力或不得力不要太在意,學禪就是學習隨遇而安的心。面對一切的遭遇倘都能笑納之,學禪也就成功了。

○舒適為度:只能打坐五分鐘,就不要勉強打坐六分鐘;只能打坐三十分鐘,就不要勉強打坐三十一分鐘。打坐要以舒適為度,切莫勉強。

○打坐的時候,永遠打坐一秒鐘,雖然坐三分鐘、五分鐘、或是一小時,可是對你而言,永遠打坐一秒鐘,永遠只入定一秒鐘。這種氣勢,這種打坐方法的要領,倘能把握住的話,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臥裡面,在炒菜、洗衣服、帶小孩子、上班、應事接物裡面,累積禪定力。這一種修定的方法,不需要花費你一分一秒的時間,定力就可以與日俱增。
 
五、日常生活的要領
 
○一個矢志修習禪定的人,除了安排時間,獨一靜處專心修定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漫漫日常中務必攝心,使自己養成清醒、明朗的神智,因為這將會延續到靜中的心念來。

○禪定的鍛鍊,其實並不難,勇敢一點就好了。天上的鳥兒,牠明天的食物在哪裏呢?牠還不是一樣快樂地飛翔著。也許你明天確有困難的事,然而,明天的困難就讓明天的你去承擔吧!今天你的猶豫不決、前瞻後顧、東想西想、心念渙散,除了讓你更感疲勞,更加重怯懦的習性之外,於事又有何補呢?

○除了面對生活、工作、婚姻、感情……不得不處理、思考的事情以外,切莫無端發射腦波——應使自己經常「心空如洗,一念不生」,沒有心事、沒有思考地生活著。

○精進的時候,就修只管打坐,鍛鍊禪定的個性;懈怠的時候,就不要再修定了,這時要改修樂心,無拘無束地擴大生活、經驗、感覺的領域。如此不但不會退失道心,並且可為禪定築下良好堅固的基礎。
 
六、禪定與解脫道
 
禪定 (靜慮) 雖不是佛法的特勝,但借助禪定以了解自己種種的人性,並統合表層和潛伏意識,使之形成潔淨穩重的人格,乃解脫道所必需

○定力無基者,始終在猶豫不決,推敲卜度中度日,縱有偶發的悟境,通常也是善知識鞭策之功,並且不過是電光石火忽爾一瞥而已!若沒有加強定力的修習,不但不知如何長養悟境,並且很快就會變成一次愉快的「回憶」而已。

○靜坐的意義在於方便攝心、易於入定,以及清晰穩定地進行高度抽象的思考。如果沒有靜坐的良好習慣,不僅很難具備定力,思考也不易集中專注,在「禪定波羅蜜」和「般若波羅蜜」的修習上,均會產生力不從心之嘆。

○佛使比丘很難得,我看過他的《人類手冊》。他把佛法的精要講得很清楚,把佛法的本質都講出來了。例如他說,要悟道證果,不一定要具足四禪八定,只要有一剎那的定力、短時間的正念清明,也就能發現法了。意思是說,法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寂靜的心就可以發現的,不一定要有很深的禪定力。
 
七、世間定與道共定
 
○一念不生有三種。一種是指用意志力去壓抑,用意志力使念頭生不起來。這是指一般世間的禪定。第二種一念不生的「念」,它的定義是指「實在感」。 一個悟道的人,由於徹見諸法無「我」——實在性,所以對思想的實在感生不起來,對見解的實在感生不起來,各種東西的實在感都生不起來。
第三層次的一念不生是當一個人各種實在感已經很久很久都起不來了,於是,自然而然起伏不定的念頭也消息瓦解了,這個時候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做「道共定」,它對散亂、妄念的止息,正如同古代禪師所說的:「不是我不煩惱,只因無物可思量」。他的到達,首先是由於斷除我見——實在感,繼之,將如夢如幻的般若空觀融入潛意識,促使散亂的因素徹底瓦解所導致的一念不生。

○一般的禪定透過作意、修鍊而達到的心理狀態,它是刻意製造出來的產品;而道共定是令散亂的原因——分別我見與俱生我見——瓦解而已,一切生起散亂的因素徹底或部分瓦解了,所自然到達的心理狀況,那就叫「道共定」。古代禪師說:「不是我不煩惱,而是無物可思量。」這類話就是在透露道共定的意味。

○「道共定」就是透過智慧化解散亂的原因到達的禪定狀態。而更簡單的說,「道共定」只是沒有散亂而已,而沒有再去另修一個禪定。
 
延伸閱讀:
 
(一)大手印四瑜伽:專一瑜伽、離戲瑜伽、一味瑜伽、無修瑜伽
 
修行專一瑜伽,住於不動的明覺中。
完全超越任何的智識概念,這就是離戲瑜伽。
一旦你了知心的真實本性,這整個虛構的世俗外相和你對它們的執著就會塌陷,好和壞、淨和垢便喪失其強制特性而融成一味。
不再有座上和座下的分別,證量將不費力地得以穩固,這就是無修瑜伽。
歸結之,專一瑜伽著重在調伏自心,離戲瑜伽建立『觀』,這兩者在一味瑜伽的證量中合而為一,當此證量不可動搖時,就是無修瑜伽。
 
按:定心,就是煩惱停下來的當體。不知緣起正見的人,起初用意志力,使心專注於單純的所緣境,作意停下心念。這樣的人可以初識「妄念不起」的定心,從而學會安住於其中。這可以稱之為四瑜伽的「專一瑜伽」。這是「取相」的「定」。

禪門心法本地風光,則是般若正見在當下一念心,法爾如是的結果。這就是六祖所說的:「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這可以稱之為四瑜伽的「離戲(離戲論)瑜伽」。這是「離相」的「定」。能夠這樣的人,叫做「初得禪門心法」。知道什麼是「本來面目」、「無位真人」。又稱為「悟境」,可以長養的「聖胎」。

你們每天打坐三分鐘,就是和「不可說的」自己相處一下。
解脫的一切答案在這裡。上師說:「我此法門,唯除打坐,徹底做凡夫。」

「現代禪的只管打坐,是以現觀緣起空寂性的涅槃智為基礎的打坐法。先前由於深刻感觸諸法無我的緣故,對一切定亂迷悟、苦樂生死不在乎、不計較、不理睬;繼之,則因悲願的關係,在無所著、無所住之中,奮身迎上展現莊嚴雄健的身姿。」

「坐到身心脫落,坐到整個身心世界蕩然無存,這樣的坐禪才是道道地地的打坐!…一般人,平時都是背負著種種希冀、盼望、憎愛、取捨在坐禪,這樣怎麼可能與只管打坐的真諦相應呢!坐禪應該坐到心中全無佛、無眾生、無苦集滅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連三千大千世界都坐斷了,這樣才是只管打坐的坐禪法。」
 
 
(二)無畏三藏禪要
 
應修三摩地。所言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直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名為大圓鏡智。上自諸佛,下至蠢動,悉皆同等,無有增減。但為無明妄想客塵所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作佛。(中略)
既能修習,觀一成就已,汝等今於此心中,復有五種心義,行者當知。
一者剎那心。謂初心見道,一念相應,速還忘失,如夜電光,暫現即滅,故云剎那。
二者流注心。既見道已,念念加功,相續不絕,如流奔注,故云流注。
三者甜美心。謂積功不已,乃得虛然朗徹,身心輕泰,翫味於道,故云甜美。
四者摧散心。為卒起精懃,或復休廢,二俱違道,故云摧散。
五者明鏡心。既離散亂之心,鑒達圓明,一切無著,故云明鏡。
若了達五心,於此自驗,三乘凡夫聖位可自分別矣。